唐代着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李淳风( 四 )


唐代着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李淳风

文章插图
浑仪唐太宗採纳了这一建议,下令製造李淳风所设计的浑仪 。贞观七年(633年),此仪製成 。据《新唐书》卷三一记载,浑仪为铜製,基本结构是:“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 。”浑仪的十字形“準基”是一种校正仪器平準的装置,它是根据后魏晁崇、斛兰发明的浑仪上的“十字水平”製造的,採用这一装置可以提高仪器的观测精度 。浑仪三重中的外重叫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即子午环、地平环、外赤道环,上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内重叫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 。又玄极北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 。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 。”可见四游仪包括一个可绕赤极轴旋转的四游环和一个望筒(即玉衡年),望筒能随四游环东西旋转,又能南北旋转,可指向天空任一位置,测定星体的赤道坐标 。这两重的基本结构在孔挺的浑仪上已经有了 。李淳风对浑仪的重大改革在于:在外重六合仪与内重四游仪之间,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仪 。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距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 。北宋沈括说:“所谓璿玑者,黄赤道属焉 。”可见三辰仪中有黄道环、内赤道环,还有白道规,即表示月球轨道的规环 。三辰仪也能旋转,它是为了实现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而加上的 。李淳风的浑仪仍然是一个赤道式装置,它除了可测得去极度、入宿度(即赤经差年)、昏旦夜半中星外,还能测得黄经差和月球的经度差等,只是测得的黄道度不準确,所以它只能部分地解决按黄道观测七曜所行的问题 。《隋书·天文志》还记述了前赵孔挺製作的浑仪的结构和用途,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关于浑仪具体结构的确切记载 。李淳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浑仪分为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重,其影响相当深远 。唐开元十一年(721年),一行与率府兵曹梁令瓒製作了一科黄道浑仪,也是三重之制 。北宋周琮、苏易简、于渊製作的“皇祐浑仪”(1050年),也基本上是按李淳风的设计製造的 。北宋末,苏颂、韩公廉製作了一架包括浑仪、浑象、报时装置三大部分的天文仪器(1096年),其浑仪部分也与李淳风的浑仪大体相同 。乙巳占《乙巳占》10卷,是李淳风的一部重要的星占学着作 。中国古代许多着名的天文学家都涉猎星占,受其父的影响,李淳风“幼纂斯文,颇经研习” 。他相信“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故于天文、星占情有独钟,《乙巳占》即是李淳风“集其所记,以类相聚,编而次之”所成 。李淳风于书中“採摭英华,删除繁伪”,全面总结了唐贞观以前各派星占学说,经过综合之后,保留各派较一致的星占术,摈弃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星占体系,对唐代和唐代以后的星占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唐代着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李淳风

文章插图
《乙巳占》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史典籍,《乙巳占》中除去星占方法和应验情况外,还保留许多科学史料 。如天象的记录,天象的描述,当时分至点的位置,浑仪的部件及结构,岁差的计算值,等等 。《乙巳占》卷一以《天象》为第一,列举八家言天体象者而独取浑天 。在《天数第二》一节中给出了关于天球度数、黄道、赤道位置、地理纬度(北极出地年)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 。李淳风在《麟德历》中没有採用岁差,而被后人叹之为“智者千虑之失” 。但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却明确地论述岁差的存在 。在《乙巳占》中,李淳风对奇异天象的描述很有特色 。如按字义猜,今人会把飞星、流星当成同一天象的两种说法,李淳风则清楚地说明了它们的区别,书中写道:“有尾迹光为流星,无尾迹者为飞星,至地者为坠星 。”《乙巳占》对彗孛也给出了清楚的差别:“长星状如帚,孛星圆如粉絮,孛,孛然 。”飞流与彗孛各是流星与彗星,但一字之差却带出了形态之别,对于了解流、彗星运动方向和物理状态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除了天文占之外,《乙巳占》中的气象占和候风法还记下了重要的气象现象 。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向器 。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年),属于竿上,以候风” 。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立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年)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 。”这两种风向器,与汉代史籍中记载的“俔”(在长桿上系以帛条或乌羽而成的简单示风器年)和“相风铜乌”(乌状铜质的候风仪年)非常相似 。《乙巳占》中还保留了重要的曆法数据,已有学者据此考证出李淳风早年撰写的另一部曆法《乙巳元历》和《曆象志》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已比过去更为详细了 。由风的4个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 。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 。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製了八级风力标準,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过了一千多年后,英国人蒲福(FrancisBeaufort,1774年—1857年)于1805年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 。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 。主要作品李淳风一生着述颇丰,除《五代史志》,还有《乙巳占》、《皇极曆》一卷、《悬镜》十卷、《文史博要》、《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十几部,并对《齐民要术》、《本草》等几十部书籍进行过校注 。历史评价明·杨维桢《说郛序》: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和僧一行 。清·陆心源: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着隋氏之失,淳淳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 。英国·李约瑟博士:他大概是整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着作注释家 。轶事典故有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曆书时,发现朔日(初一)将出现日蚀,这是不吉祥的预兆 。太宗很不高兴,说:“日蚀如不出现,那时看你如何处置自己?”李淳风说:“如果没有日蚀,我甘愿受死 。”到了那天,皇帝便来到庭院等候看结果,并对李淳风说:“我暂且放你回家一趟,好与老婆孩子告别 。日蚀就会出现 。”(李淳风)回答说:“(现在年)还早 。”在墙上划下一道痕,指着太阳投射的影子(说年):“(影子)到这里就开始日蚀 。”日蚀果然出现了,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 。李淳风与张率都在皇帝身边服侍,又有一次,一阵暴风从南面刮来,李淳风认为在南面五里远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哭,张率则认为那里一定有音乐声 。皇帝身边的人便骑马跑去查看,结果碰上一支哭着送葬队伍,队伍里面又有吹鼓手奏着哀乐 。李淳风有一次奏稟皇帝说:“七个北斗星要变成人,明天将去西市喝酒 。可以派人守候在那里,将他们抓获 。”太宗相信了他的话,便派人前去守候 。见有七个婆罗门僧人从金光门进城,到了西市酒楼,上了楼,向店主人要了一石酒,端起碗来就喝,时间不长便把一石酒喝光了,于是又添了一石 。皇帝派来的使者走上楼来,宣读了皇帝的诏书 。宣读结束后,僧人笑道:“一定是李淳风这小子说我们什幺了 。“于是便对使者说:“等把酒喝完了,我们跟你一块儿走 。”喝完酒后他们便要下楼,使者在前面带路先下去了,当使者回头看他们几个时,僧人已蹤影全无 。使者回去将以上情形如实奏稟皇上,太宗听后甚为惊异 。当初僧人喝酒时,并未交酒钱,但当店主收拾器具时,在僧人的座位下面竟发现有钱两千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 。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 。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由于传言与卜象相符,故太宗得知后对此极为厌恶和憎恨 。为此,太宗曾秘密召见太史令李淳风加以垂询 。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杀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亲属成员父:李播,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母:刘氏子:李谚,曾任太史令孙:李仙宗,曾任太史令后世纪念墓地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 。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间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颇有特色 。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 。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 。每年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祭拜这位先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