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 高建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 高建平

文章插图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 高建平】高建平,1955年3月生于江苏扬州 。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美学博士、北京师範大学文艺学硕士、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esthetics)主席;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师範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
基本介绍中文名:高建平
出生地: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1955年3月
职业: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师大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着作1. 《画境探幽——中国绘画的精神结构》,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5年版,中文,300页 。该书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2. 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Art(《中国艺术中的表现性动作—从书法到绘画》),英文,共230页 。由瑞典斯德哥摩Almqvist & Wiksell International 出版社1996年出版 。该书被列为《牛津美学百科全书》“中国艺术理论”类参考书目 。在国外有多篇书评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英国美学杂誌》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毕来德在荷兰汉学杂誌《通报》上发表的书评 。2012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英对照版 。3.《全球化与中国艺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共310页 。4.《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共332页 。翻译作品1. 杰克·斯佩克特(Jack Specter)《艺术与精神分析》,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256页 。2006年改用原名《弗洛伊德的美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 。309页 。2. 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先锋派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00页 。2005年重印 。3. 杜威《艺术即经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00页 。2007年重印 。4. 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原名Aesthetic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初,402页 。2007年10月增补再版,448页 。论文1. “以类相动——《乐记》初探”,《天津师範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 “‘美’字探源”,《天津师範大学学报》 。1988年第1期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精英主义倾向”,纽约《知识分子》1994年第9卷第1期 。4. “书写性审美原则及其对绘画的改造”,《学人》1994年,第5期 。5. “中国绘画像什幺?”《读书》1996年第11期 。6. “艺术与人的动作痕迹”,《学术思想评论》1998年第4期 。7. “‘汉学’杂谈”,《国际汉学》第五期 。《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转载 。8. “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9. “艺术研究呼唤比较的视野”,《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10. “朱光潜与当代西方”心理距离”说探析”,文洁华主编《朱光潜与当代中国美学》,香港中华书局1998年 。11. “新时期文艺学二十年学术讨论会综述”,《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12. “文化生产的地方特色与全球化”,1999年”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发言,收入文化部所编的该会论文集 。13.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7月,《文艺报》2000年3月 。14. “仿造的根源”,《读书》1999年11期 。15. “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16. “美学之死与美学的复活”,《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 。17. “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产业”,刘玉珠、金一伟编《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8. “帕尔梅墓前的沉思”,《读书》1999年第5期 。19. “谈谈网上文艺学沙龙”,《中外文化与文论》第6辑 。20. “鲁迅:从网上评选说开去”,《收穫》2000年第1期 。21. “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文化月刊》2000年第4期 。22. “看鲁纳石碑”,《读书》2001年第2期 。23. “‘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5.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6. “论文学艺术评价的文化性与国际性”,《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选载 。28. “寻找美学的线条”,《哲学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2002年 。29. “‘书画同源’之源”,《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2年 。30. “什幺样的印迹?”《读书》2002年第11期 。31. “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建构中国美学”,中文笔谈,《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2. “实用与桥樑­——访理察·舒斯特曼”,学术访谈,《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3. “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文论文,《南阳师範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34. “全球化与中国美学”,《民族文艺研究》2004年1月 。《高校文科文摘》摘要,《人大複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4期转载 。35. “现代文艺学几个关键字的翻译与接受”,《陕西师範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人大複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9期转载 。(1万8千字) 。《人文新视野》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转载 。36. “科学与人文关係辨析”,《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万1千字),清华美院《科学与艺术》丛刊转载 。37. “从一根线的美谈起”,《2003中国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03年中国美学学院讲座稿 。38. “西方思想对20世纪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的影响”,载《全球化与中国文论》一书,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39. 《从棋理看画理》,《审美文化丛刊》2004年第3期 。40. “经验与实践:兼论杜威美学和美学中的实践观”,《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 。41. “席勒与‘自由的游戏’”,〈(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5年第1期 。42. “文学与图像的共生”,《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人大複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3期转载 。43. “非空间的赛伯空间与文化多样性”,《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人大複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摘要转载 。44. “文学理论的边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7日 。45. “全球化与中华文明的选择”,《民族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医学美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6年)转载 。46. “西方美学”、“接受美学”、“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辞条,刊载于中国传媒大学编《美学前沿》徵求意见 。47. “‘描写之辨’与从‘描’到‘写’”,《美学》2006年第1辑,南京出版社2006年 。收入《北大—耶鲁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孙康宜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 “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高校社科文摘》摘要转载 。49.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学术访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9日 。50. “席勒的审美乌托邦及其现代批判”,《陕西师範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1. “‘和谐美’思想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 。2006年12月2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摘要转载 。52. “多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9日 。53. 《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意象》2007年第一辑,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哲学年鉴》2007年摘要转载 。54. 《文化多样性与中国美学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複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8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9期摘要转载 。55. 《中外交流中的美学寻求》(学术访谈)《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56.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全文转载 。57. 《美学在文化间架起桥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8月21日 。58.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美术焦点》2007年9月,《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59. 《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中国文化报》2007年9月9日 。60. 《中国美学三十年:从1977到2006》,《四川师範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61. 《论文学艺术历史书写中的双向互动关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学术专刊·专论”,刊登摘要 。62. 《从获得性语彙的差别看中西绘画不同的根源》,《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63. 《从国际美学大会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64. 《美育与社会改造》,《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65. 《“美学”的起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第10期 。66.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美学的命运》,《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 。书籍刊物1. 主编《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中英文对照美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85页(与王柯平合作主编) 。2. 主持跨国多语种大型文化研究类刊物《印迹》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已出版第1辑(共369页,2002年)和第2辑(331页,2004年),第3辑(330页,2007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汪晖等人合作主编) 。3. 主编”新世纪美学译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已经出版4本,分别是理察·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2002年出版,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2004年版,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李媛媛译,2006年版,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仪式思维》,吕捷译,2006年 。其他各本正在编辑中 。(与周宪合作主编 。)4. 参与主编”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已经出版四批,第五批正在编辑中,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5. 参与主编《美学》,已出一辑,第二辑正在编辑中,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与滕守尧、王柯平合作) 。6. 参与主编《外国美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汝信等人合作,担任执行主编) 。7. 《唐宋名篇》,参与编写,分别由刘扬忠和董乃斌主编,共编写其中43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参与主编Filozofski vestnik (《哲学研究》)斯洛维尼亚文版2006年第1期的上的“中国美学专栏,共在其中发表5篇有关中国美学的文章 。9. 主编《国际美学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