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 。从某种意义上讲 , 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 。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之楚歌 , 以为汉尽得楚地 , 项羽乃败而走 , 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 , 因而自《汉书》以来 , 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 。
网络配图
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2010年11月15日发表的《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以下简称《虚假报道》) , 即是典型一例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界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 , 甚至被人称为“惊天动地的论断” , 《新华文摘》于2011年第2期进行了转载 。
笔者认真读后 , 认为《虚假报道》中认定项羽是“弃*而逃”的“懦夫” , 而《史记》对项羽作了“虚假报道”的论点和论据均是不妥当的 , 因而有必要对《史记》中与“垓下之战”有关的重要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 , 以拨开“垓下之战”的层层迷雾 。
错判局势与盲目自信
在“垓下之战”中 , 对项羽这个楚*统帅的分析 , 应分为两个方面讲 , 即他为何而败 , 又为何而亡?
先讲因何而败 。我们认为 ,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沟之约”签订后 , 项羽即“解(通‘懈’)而东归” , 这是他作为统帅犯下的第一个重大错误 。由于“懈” , 他既没有深入了解已占领他的首都彭城的韩信及其*队的实力 , 又没有积极地与江东楚国后方进行有效联系 , 对兵员与后勤补给漠不关心 。
项羽犯的第二个重大错误是建立在第一个错误基础上的 , 即“*壁垓下”以图夺回首都 。以今天的*事眼光看 , 他当时正确的选择是不在垓下建“壁”驻扎 , 而应率*直过江东 , 以获得必要的*事休整与补给 。但由于他有“巨鹿之战”以十分之一兵力战败章邯、在第一次彭城之战中以不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大败偷袭他首都的刘邦这两个成功战例 , 再加上他没有与韩信正面交过手这一因素 , 因此犯了盲目骄傲自大的错误 , 妄想续写“巨鹿之战”和“第一次彭城之战”以少胜多、一战而扭转战略态势的辉煌 。
但这次他失算了 。韩信当过项羽的部下 , 但项羽却不了解韩信 , 这是项羽的悲剧 。他在垓下第一次与韩信的大决战中 , 因盲目反击而中了韩信佯装“不利 , 却”的“调虎离山”之计 , 在勇猛追击的路上中了韩信的埋伏而大败垓下 。
这一战《史记》写得很清楚 。它告诉我们 , 正是这一仗 , 项羽“可十万”中的主力被歼灭殆尽 , 被四面包围的剩余楚*已基本丧失了再次进攻的能力 。因此 , “四面楚歌”只不过是压垮垓下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
那么 , 对于项羽率八百余骑“直夜溃围南出”到底应怎么看?笔者认为 , 这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中所作出的唯一清醒正确的决策 。如果他能将这一决策贯彻到底 , 他是能够做到“善败者不亡”的 。
下面再讲他的“亡” 。综观《史记》中的记载 ,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确不必“亡” , 也不是“亡”在刘邦或韩信手中 , 而是“亡”在他自己手中 。请注意 ,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两个细节:一是他在“南出”突围中 , 于阴陵“迷失道” , 项羽发出了“此天亡我也”的感叹 。在项羽看来 , 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 , 从没迷失过道 , 而如今怎么会在最紧要的关头、在自己的国土上大白天“迷失道”呢?他认为这是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