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风物传说》卧牛山的传说 普兰店历史之最( 五 )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 。到了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掌政的顺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招募山东等地居民来辽东垦耕,施以优惠政策,鼓励开发辽东 。于是,陆续有万计的农户人家奔闯关东 。康熙年间,时值山东连年遭灾,灾民饿死病死不计其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心思动,四处逃生 。其中,刘二志后裔的一支兄弟四人被逼无奈,就决定闯关东,直奔辽南 。缘由有三:其一,坐以待毙不如死里逃生;其二,清政府有优惠政策;其三,就势寻究大志先祖后裔 。
主意已定,办好手续,准备妥当 。兄弟四人,选一黄道吉日,先是上坟祭祖,后又一字排开,面向祖宅,跪地磕了三个头,含泪告别乡亲,踏上了漫长路 。也许是命运安排,兄弟四人起程不久,康熙皇帝发现山东、江浙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萧条,于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下令废止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 。还好,兄弟四人赶上了末班车 。
四兄弟,秉字辈,行一秉仁,行二秉昇,行三秉俊,行四秉忠 。其父刘之庄(王老太君),叔父刘之起(李老太君) 。之庄夫妇早逝,四个儿子,长子秉仁,二十出头,末子秉忠年龄尚小,不足十岁 。四兄弟离别故乡后,与叔父便断了来往,当时,只知之起生有二子秉忠、秉臣,再后不知其详 。
为了续宗,兄弟四人带上先祖留下的“志在千里远,祖籍存心间”十个辈分字号,又带着太祖刘应显行一(丁老太君)、刘应国行二(卢老太君);祖父刘财广行一(马老太君)、刘财秀行二(王老太君);父刘之庄(王老太君)、叔刘之起(李老太君)三代先祖牌位,还有秉字后二十代辈分字号,即“秉、一、延、田、恩、心、真、传、世、中、元、仁、昌、丕、国、文、德、永、裕、同 。”他们随身珍藏,作为寻宗认亲的凭证 。
兄弟一行四人,出发前做了精密安排,为省盘缠,一路节衣缩食,餐风饮露,夜宿晓行,不几日,即到威海码头 。当时乘船人拥挤不堪,多是逃难的,极少是经商的 。逃难的分两类:一类是持有官府印书去开发辽东的,乘船免费;另类是无证自费的 。刘氏四兄弟是有分工的:老大负责带四弟,老二带家书、银两和行李,老三带干粮、杂物 。海滩上人山人海,推抬背拖,五花八门 。按要求清兵开锣为号,打开栅栏,方可踏上木搭小天桥,持证者优先由小船送到深海才能登上大帆船,人满起锚 。四兄弟挤在人群里,像潮水般向天桥拥去,抢上小船,好不容易才赶到大船前 。当船老大喊出“起锚时,老二、老三刚上了大船,帆船已缓缓启动,老大见势不妙,拼命把四弟推上了大船,可是自己却扑到海里 。仗着小船掌舵的眼疾手快,把他拽了上来,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与三个兄弟同行了 。他赶忙疾呼: “我们荷花湾见!我们卧牛山见!”大船向远处驶去,老大秉仁只好跟小船里剩下的人返回岸边 。后来大哥秉仁无官印文书无银两不能再乘船了,是沿海陆路奔辽东?还是返回故里,再流向何方?何去何从,杳无音讯 。大船小船一分手,倒成兄与弟的诀别了 。
三个弟弟抛下兄长,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割心割胆地难受 。老四受了惊吓,再加船身颠簸,呕吐不止,迷迷糊糊的发起烧来 。二哥三哥无可奈何,抱着四弟泪如雨下,痛苦已极 。也算老四命大,总算熬到了码头 。下了船,顾不得饮食,赶忙找个郎中,号脉取药,借宿住下 。过了几日,四弟退烧渐好,二哥三哥轮流背着老四坚持向北走 。穿过金州城,绕过大孤山,直奔复州城,无意中得知,那荷花湾和卧牛山刚巧在本知州辖区内,三兄弟喜出望外 。在转换文书时,恳请落户在荷花湾、卧牛山一带,即被批准落于宁海县区域内 。时约乾隆年间1750年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