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无名(文化形态)【文化形态 无名】指一种文化形态,与共名相对 。
与“共名”相对立存在的,是“无名”的文化状态 。所谓“无名”,则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整体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无名”不是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有多种主题并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不能达到“共名”的状态 。
基本介绍中文名:无名
类别:文化形态
相对:共名
特点:多种主题并存
简介指一种文化形态,与共名相对 。与“共名”相对立存在的,是“无名”的文化状态 。所谓“无名”,则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整体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无名”不是没有时代主题,而是有多种主题并存,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不能达到“共名”的状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名”的文化状态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如30年代的"京派"文人圈子文学、南京官方“民族主义”文学、上海左翼文学、海派都市文学、大众消费文学,以及东北流亡文学等多种文学并立的格局,这些文学思潮之间虽然也互相冲突和激烈斗争,但始终不能使文坛统一成一种共同声音,这种格局似乎有点接近“无名”文化状态 。可惜的是抗战结束了这种文化局面,又回到了统一抗战的“共名”状态 。历史如果我们考察90年代的文学不难发现它所含有的"无名"特徵:首先是8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 。如宣传主旋律的文艺作品,通常是以政府部门的经济资助和国家评奖鼓励来确认其价值消费型的文学作品是以获得大众文化市场的促销成功为其目标的纯文学的创作则是以圈子内的行家认可和某类读者群的欢迎为标誌、等等 。由于“无名”文化状态拥有多种时代主题,构成相对的多层次的複合文化结构,才有可能出现文学多种走向的自由局面 。其次,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 。以80年代寻根文学为例,当时寻根派作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个人感受的文化环境并不相同,但他们在表达“寻根”这个社会理想和社会期持上却是相当一致的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90年代一批追求人文理想的作家,他们包括张承志、张炜、王安忆、史铁生、李锐、韩少功、余华等,也许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批判观点非常接近,但他们却以各不相同的自己的方式来抒写并寄託他们所体验到的时代精神状貌,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拥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联繫着他们个人生命中最隐秘的经验 。比如,同样是把个体心灵与民间世界结合在一起,张承志与张炜的创作中寄託的社会理想和社会期待风格完全不同,他们是以各自的经验和视界,向现实社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表达,因而也就履行了自己对于时代所承担的那一份职责 。因此与80年代文学不同的是,90年代的文学很难用流派来归纳 。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 。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促使文学创作从宏大叙事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叙事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 。90年代的文学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写作:有的继续坚持传统的精英立场,有的乾脆表示要去认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众消费文化、也有的在思考如何从民间的立场上重新发扬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或者还有人转向极端化的个人世界,勾画出形色各异的私人生活……无论这种“无名”状态初看上去多幺陌生,多幺混乱,但它毕竟使文学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在社会文化空间中发出了独立存在的声音 。作家们在这种相对自由轻鬆的环境里逐渐成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写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诸如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炸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都堪称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收穫,预示着90年代"无名"状态下的写作将越来越有利于文学在自身尺度上达到它应有的高度 。
- 江西客家印象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 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
- 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探析
- 北京天之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天艺筑梦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 2010中国文化创新报告
- 中小企业文化管理之道
- 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综合研究
- 义大利文化发展协会
- 世界华商经济文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