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古遗址

秦直道古遗址【秦直道古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十年派大将蒙恬修筑的驰道古遗址 。南起秦都鹹阳北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全长700多公里 。宽30米,最宽处约80米 。今陕西境内淳化往北,经榆林一带,向北入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今陕西淳化县境尚存遗蹟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秦直道古遗址
最宽:约80米
全长:700多公里
宽:30米
信息秦直道古遗址 VI-32

秦直道古遗址

文章插图
简介秦直道自陕西淳化(古云阳)北部的秦林光宫(即汉甘泉宫)北门始,向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再经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胜、达拉特旗至包头 。道路全程直线距离约700公里,已发现遗蹟的道路全长约750公里 。秦直道西侧的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等地,也发现了可连成一线的道路遗蹟、烽燧及故城,一说为秦直道的支线 。
秦直道古遗址

文章插图
2009年3月至7月,承担国家文物局大遗址项目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为配合国家青(岛)兰(州)高速公路建设,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陕西富县桦沟口段进行了考古发掘 。与常规道路沿河谷选线不同,秦直道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 。修成的直道线形顺直,弯道很大,道路标準很高,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 。秦直道修筑方式以堑山为主,仅在河谷或低凹处垫方夯筑(《史记》中称为“堙谷”) 。在山区,直道路面一般宽10-30米,部分路段宽40-50米 。秦直道一线两侧,共发现秦汉时期的宫殿、城址、兵站、关隘、烽燧等遗址及墓葬百余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陶器、铜器、铁器及兵器等遗物 。东汉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达陇东后与秦直道交汇 。再向东,则呈放射状传播,佛教遗存猛增 。至今,秦直道两侧共发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石窟数十处,说明秦直道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 。千余年间,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樑 。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传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对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布线于山脊和高地的秦直道修筑艰难,工程量极大,但一旦修成,却较少河流沖毁和水土流失的侵蚀 。对于今天的考古界,地处僻远、人迹罕至、多被林木掩盖、而绝少与现代道路重叠的秦直道,又恰恰成为人类文明干扰最少、原始遗蹟保存最多、最接近两千年前风貌的古道路标本 。陕西境内已发现遗蹟的秦直道全长498公里,其中富县段长125公里,其路面一般宽30-40米,最宽处达58米,是直道全程十余个县中路段最长、遗存最典型的地区 。桦沟口段直道位于富县张家湾乡五里舖村的陕甘交界处,是自南而北沿盘山道下子午岭支脉后过葫芦河前的一段,地处葫芦河与其支流桦沟河交汇地带,呈西北—东南走向 。首次确定道路绝对年代此次发掘的桦沟口段直道位于富县张家湾乡五里舖村的陕甘交界处,是自南而北沿盘山道下子午岭支脉后过葫芦河前的一段,地处葫芦河与其支流桦沟河交汇地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掘面积约2050平方米 。直道路面上有20多道车辙,车辙两侧分布有较宽的路肩 。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覆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 。一些辙樑上还重叠着车辙印 。特别重要的是,多处路面上叠压有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一处路面上还发现一枚西汉末年的“大泉五十”铜币,为道路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