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牡丹


炸牡丹

文章插图
炸牡丹【炸牡丹】炸牡丹是苏轼发明 , 代表作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 。
基本介绍中文名:炸牡丹
发明人:
代表作:
记载:《雨中明庆赏牡丹》
介绍网友在微博中戏谑地列举苏轼的“代表作” , 有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东坡烧卖……引来一片会心的笑声 。大约没有哪一位文豪像东坡居士这样 , 在身后 , 被附会成那幺多种美食的“发明人” 。其实 , 有一样梦幻色彩的雅食也不妨借用一下东坡的名号 , 名之曰“东坡炸牡丹” 。把鲜花的花瓣扯下 , 一片片的加以油炸 , 当作赏春应景美食 , 听着似乎像是小说中虚构的细节 , 不过 , 苏东坡确实有两首诗作谈到这个做法 。其一为《雨中看牡丹》:“未忍污泥沙 , 牛酥煎落蕊 。”另一首为《雨中明庆赏牡丹》:“明日春阴花未老 , 故应未忍着酥煎 。”当然 , 依古人记载来看 , 东坡居士并不是炸牡丹花的首创者 。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中就有“酥煎牡丹”一条 , 引录了一则轶闻:孟蜀时 , 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 , 以兴平酥同赠 , 且曰:“候花凋谢 , 即以酥煎 , 食之 , 无弃秾艳 。”其风流贵重如此 。来源按其所述 , 五代西蜀的时候 , 逢到牡丹盛开 , 兵部尚书李昊不仅要向每位好友都送上多枝鲜花 , 还会同时赠以上等的牛酥油 , 并且嘱咐:“等牡丹花将要凋谢的时候 , 就用酥油煎炸一下吃掉 , 不要让如此的华艳遭受被遗弃的命运!”这幺说来 , 在五代时 , 炸牡丹鲜花片的做法就已经出现 , 李昊即使不是发明人 , 也是积极的倡导者 。无论如何 , 苏东坡两次在诗中提到“酥煎牡丹” , 显示他对这一道奇巧炸食颇为爱好 。值得注意的是 , 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一书引录邱濬《牡丹荣辱志》 , “花屯难”中有一条为“酥煎了下麦饭” , 就是说 , 把牡丹花片用酥油煎炸成小吃之后 , 却当鹹菜一样 , 用来下粗粮饭 。在《牡丹荣辱志》的作者看来 , 如此的做法是和头戴鲜花上厕所、围坐花丛前斗茶酗酒一样 , 都是牡丹的灾难 。既然出现了这一论点 , 那幺 , 显然 , 酥煎牡丹在宋代确实存在 , 是风雅人士当中流行的一款芳馔 。所以 , 东坡诗中并非杜撰 , 他和他的同好们真的会将微凋状态的花片炸熟了品尝 。传为宋人林洪所作的《山家清供》也提到 , 南宋初年 , 吴太后喜欢将“牡丹瓣”“用微面裹 , 煠之以酥” 。该书还介绍了一款“薝蔔煎” , 是把大瓣的栀子花片用热水烫一下 , 晾至微乾 , 裹上甘草水调成的稀麵糊 , 在油中煎熟 , 据说品尝起来“清芳极可爱” 。实际上 , 到明清时代 , 炸花片竟是风行度颇高的清口小吃 , 并不稀罕 。明人王世贞于《弇山园记》一文便特意提及 , “弇山堂”前“左右各植玉兰五株 , 花时交映如雪山琼岛 , 采而入煎”——直接从书房前的玉兰树上摘下盛开的鲜瓣 , 送到厨房中随即炸制 , 成品乃是“芳脆激齿” 。据清代着名食谱《调鼎集》 , 炸玉兰花瓣的具体方法为“面拖、油炸、加糖” , 在裹面油炸之后 , 还要撒上糖粉 。同样 , 芍药花瓣也可以“拖麵粉 , 油炸” , 此外还有炸玉簪花、炸荷花 。依文献记载来看 , 从栀子花到玉兰花 , 都是用植物油——素油——炸即可 。但在宋人那里 , 炸牡丹花片却是靠“牛酥” 。所谓牛酥 , 是把煮沸的牛奶晾凉 , 揭取凝在表面上的一层奶皮 , 煎成油 。居然讲究用这样的荤油来煎炸盛开的牡丹花 , 想来一定有必然的道理 。推测起来 , 牛酥炸的小吃 , 味道与口感应该接近今日的奶油炸食 。也许 , 能有高人按照宋时古法恢复“牛酥煎牡丹花片” , 然后命名为“东坡炸牡丹” , 让老饕们不仅吃遍环宇 , 还能穿越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