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文章插图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泉州南少林寺遗址位于东门外凤山的东禅村,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唐,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鹹丰年间(1851~1861年),山门竖有“少林古蹟”匾额 。1992年,遗址仅存一小庙,为二进深三开间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外文名称:Should's ancestral hall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清源山
门票价格:免费
着名景点: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历史沿革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西街古榕巷原水陆寺(现省梨园戏剧团)内,为南宋管理皇族的机构,内设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等 。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炎三年(1129年)移泉州 。初宗子仅349人,绍定年间(1228~1233年)增至1427人 。南宋亡后,宗正司废 。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文章插图
科学考察泉州史学界等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挖掘,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写出许多论证有据、叙述精闢的文章,说明南少林寺在泉州不仅有文献可稽,而且有少林遗址和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以及文物可佐证 。(一)南少林寺在泉州的文献依据1、少林寺考证:泉州学者林少川近几年在晋江陆续发现明嘉庆年间晋江人蔡永兼《西山杂誌》有关泉州南少林的史料六则共3000余字,其中仅“少林寺”一则就有1800多字,详细记载了泉州少林寺的地址、规模、沿革、兴废设备、传人、历史事件,与嵩山少林寺的关係以及少林拳术流传等内容 。据《西山杂誌》记载①“以救唐王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后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 。”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壠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 。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农、武樵 。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绝技也 。”该书还记载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唐天祐四年(907),少林寺反王审知之附梁,被毁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诏修也 。宋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 。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元兵攻泉州的将领)遣胡骑沖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毁 。“明洪武十年(1377);……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 。”“少林寺至善禅师一死,尚不能保少林梵宫,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诏焚少林寺”,少林寺第三次被毁”,“从兹无复敢修者 。”《西山杂誌》的发现,是泉州少林寺研究的一大突破,它为研究泉州少林寺提供了详细、可靠的资料 。陈泅东在《南少林寺在泉州》和《三谈泉州少林寺》②等文章中说:自唐至民国一千多年中,都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泉州有个南少林寺 。除了上述《西山杂誌》的记述以外,他还列举: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许稷(晋江人)《闽中记》:“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元春之月,闽州之东有异物如大蟒,双角八脚而巨鳞闪光,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峰顶 。”说明早在唐龙朔元年泉州已有少林寺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刘昌言(南安人)《桑莲诗集》有“伏虎降龙出佛门,少林武艺射妖蟠”之句;又其《青阳诗集》咏泉州少林寺说:“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 。遗蹟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南宋晋江人施梦说《鲁东诗集》云:“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明抄本《清源金氏族谱》附录之《丽史》③载:“元元统(1333~1335)中,……城中士有伊楚玉者,甫弱冠,读书少林寺 。……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 。”近代着名少林学者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1941年上海国术协进会本)说:“真少林寺共七个,一个在登封、一个在和林、一个在蓟州、一个在长安,一个在太原、一个在洛阳、一个在泉州 。……”寺在福建晋江县东门外凤山麓 。”1986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莫文丹着《八宝硬气功阐秘》一书,有“云贵高原笑世阁隐士花氏写的一篇《跋》,自称:“八宝拳门乃属福建泉州少林寺之正宗内家拳种”,花氏绰号“花老虎”,颇有武功,曾充当李宗仁的保镖 。该书《福建少林寺及八宝拳门概梗》一章又说:“福建泉州少林寺武术是南派少林寺武术的正宗 。寺院地处福建泉州仁风门外东湖畔……”该书《八宝拳门简介》一章还说:“据《阴阳八宝拳,拳谱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泉州少林寺的至善禅师首创八宝拳法 。”陈泗东的文章还记述和论证了“泉州少林寺技击传人谱系“,“南北两少林寺历史联繫”,“南少林武术经典俞大猷着《剑经》”……等等,不再一一引据以上充分说明了少林寺在泉州有历史文献可据 。2、东禅寺考证:最近,泉州市方誌委特邀编辑傅金星从南安《武荣傅氏族谱》发现一篇《僕射招讨公泉州护安功德院记》④ 。为北宋康定元年(1040)绩溪县尉杨拯文所撰,称此院址在“郡之郊东,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沧溟一盼,阡陌四沖,乃兹院之胜概 。”系前任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兴建于唐乾宁间(894~898),奉祀秘阁太传 。“先有蔡如金者,弃金部员外郎,籍南安邑板,餐露访道,久即开化 。后庆之仍即东禅招提,主齐固之法,嗣玄交者,奉本师之钵为浮屠矣 。”由此可知,护安功德院即东禅寺中之一寺 。又因扩修东禅寺,增新华构,割上好田地为寺产 。该记云其规模有:“曰佛、曰像、曰中尊、曰菩萨、曰侍卫,其殿一焉,佛为之主 。曰法、曰僧、曰十三,曰罗汉,曰玄女,其堂五焉 。法为之奥 。”有一殿五堂,有室有庭 。且厅舍厨库俱全 。其时主持为少林僧,特别是十三堂,均依照嵩山少林寺设定和供奉 。由此可见东禅寺与嵩山少林寺的渊源关係 。又据清道光《晋江县誌》卷六十九记载:“镇国东禅寺,在仁风门外东湖畔 。唐乾符(874~879)中,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赐今名 。宋德祜,元至正两遭灾,寻复建 。明宜德十年《1435)重修,后废 。僧人修其旧址十之一,兼祀知县彭国光,以彭曾为僧复寺田也 。”1962年泉州市文管会进行文物调查,由秘书陈祖泽署名于6月15日在《泉州报》发表《福建少林寺在泉州》一文说:“现在泉州东门外里许有东禅寺,寺前悬有‘少林古蹟’匾额一方,在寺左尚立有‘少林古蹟’四大字石刻,今已不见,该寺即在东岳山麓 。据传当时少林寺範围颇大,遍及岳顶五斗内,今该地尚有一处叫“山门内”即为寺之山门 。而东禅寺仅为少林寺一部分 。”1963年冬,现任香港三师堂武术馆馆长洪敦耕先生参观东禅寺,详细抄录寺里的匾额和楹联石刻,至今保存着《泉州少林寺见闻》⑤,兹摘要如下:“泉州市仁风门外东湖畔有个古剎叫少林寺……此寺系在古少林寺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庙,与古少林寺之规模自然今非昔比了 。”“少林寺门口长若九米,只有二进,大门上匾额写着:东禅古寺”,“入门一进匾额写着:少林寺(篆体)”,“二进有佛阁……,供桌案前写着,敕赐镇国东禅少林寺,佛阁右侧另有一门通寺外,门上有一匾额写着:少林古蹟” 。“寺后数百米,””于东岳山腰有二石亭,叫做万善亭与万缘亭 。据说此二石亭即少林寺之山门也 。”综上所述,泉州少林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东禅寺仅为其中之一寺 。现存的东禅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火烧少林寺后,于鹹丰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不及明代的十分之一 。历经沧桑,泉州人们为了纪念南少林,把东禅寺与少林寺合二而一,称之为“东禅少林寺” 。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把东禅少林寺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得知这一喜讯,欣然提笔为之题写“东禅少林寺”匾额 。(二)泉州南少林寺遗址考古笔者曾参加泉州史学、地名学、武术,宗教,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的考察团考察古少林寺遗址 。林少川也曾多次到清源山麓之东岳山一带少林寺遗址踏勘和调查 。他们以实事求是的严肃的科学态度考察研究,认为地形、地表实物的迹象特徵,与史料有关南少林的记载是相符合的 。林少川根据《西山杂誌》引用唐许稷《闽中记》载:“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 。”从天坛位置来查证古少林寺的方位与规模⑤ 。天坛遗址今犹存,位于现存的东岳行宫前20米处,天坛之旁古少林寺遗址依稀可辨,地表文物如“入门塔”的塔基今还存在 。南少林寺有关的地名,如“山门”,“山门内”、“山门外”、“洗脚坑”、“刣狗涵”、“柴人”等地名,民众至今仍在使用 。“山门内”一片开阔地,其範围比现代400米跑道的大操场还宽广,为原少林寺建筑群之遗址,于六七十年代开闢为民兵训练的打靶场 。据当地民兵介绍,当时建靶场曾发现不少古井、古砖及墙基遗址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92年11月在位于东岳宫天坛东侧古少林寺遗址“山门内”之风山山麓发现一座宋代竖穴武僧墓室(原建有墓塔,已废)⑥,出土二个僧人骨灰罐,其中一个罐上盖宋代芒口彩青磁碗一个,印有四个武僧形象;罐底书有“河南□□□”,除河南二字清晰外,余已漫漶难识 。另一罐底及盖内均有楷体墨书一大“方”字 。这座武僧墓及其出土文物,证实在清源山风山(或称东岳山)麓确有一座历经兴废的少林寺 。历经“三兴三废”的泉州少林寺复建工程于1992年10月13日在古少林寺原址奠基 。整个复建工程依照北宋文献记载,将建有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达摩祖祖堂、十三僧墓、罗汉堂、玄女堂,藏经阁,还将增建宋太祖祠,郑成功祠、俞大猷祠和其他配套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