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歌


德意志之歌

文章插图
德意志之歌德意志之歌(德文DasDeutschlandlied)或德国人之歌(德文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今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曲谱《皇帝四重奏》为着名古典音乐家海顿作于1797年,后被定为奥匈帝国国歌的───帝皇颂(即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 。德国版歌词为自由主义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August Heinrich. Hoffman. von Fallersleben, 1798年-1874年)作于1841年8月26日晚 。1922年全部歌词曲被首次定为德国国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2年西德政府定此曲为国歌,但除了第三段歌词统一、正义和自由(德文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以外,其余几段歌词可能引起争议,不被採用为官方版歌词 。1991年8月19日被正式确认为统一后德国的联邦国歌 。
【德意志之歌】二战后同一时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国歌是《从废墟中崛起》 。1990年德国统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境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后,只有第三组歌词统一、正义和自由确认为统一的共和国国歌 。统一、正义和自由也是德国的国家格言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德意志之歌
外文名称:DasDeutschlandlied
歌曲时长:4分钟
发行时间:1797年2月13日
歌曲原唱:德国国民
填词: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弗勒塞本
谱曲:海顿
编曲:海顿
歌曲语言:德语
歌曲地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
诞生历史“德意志之歌”的曲调由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tz Joseph Haydn,1732- 1809)在1797年创作,最初是奥地利国歌Kaiserhymn (Imperial Anthem),首次演奏时间是1797年2月12日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过英国伦敦,一次在公共场合海顿听到了英国国歌《神佑我王/上帝拯救英王》("God Save the King")的演出,歌曲丰富的情感给海顿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其启示与灵感,海顿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 。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的豪情 。不久之后,海顿返回奥地利,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海顿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 。海顿就根据《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的歌词,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庄严的合唱曲,这是其中一首“National Anthem of Austria”,也称之为《皇帝讚歌》 。1797年2月12日,在奥地利国王弗兰茨Francis II, Holy Roman Emperor生日当天,这首国歌在萨尔斯堡宫、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 。海顿对于这段旋律非常钟爱,1799年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Hob.No.III:77. C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Poco adagio, cantabile.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 。根据有些文献记载,1809年,海顿临终前正值拿破仑的法军围攻维也纳,炮声不断的日子里,弥留之际的海顿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以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 。为了镇定自己和受惊的僕人,他将这首曲子弹了三遍 。这部终乐章包含的主题显示了海顿在晚期和声与对位娴熟运用中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第1-3小节歌词的作者是诗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冯·弗勒塞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44),作者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今属波兰),“冯·弗勒塞本”是他自己加上的贵族封号 。他因自由主义的观点而被任教的布雷斯劳大学开除,并且被驱逐出保守专制的普鲁士,定居在赫尔戈兰岛(Helgoland)——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从丹麦手中夺取,当时是英国领地——期间,于1841年创作了这首诗 。当时德国尚未统一,境内38个邦国和自由市林立,只有一个鬆散的“德意志邦联”存在 。然而自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热烈上升 。作者用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大德意志感情 。但是他不象当时其他“爱国者”,他不是一个狂热主张扩张领土的沙文主义者,在第一段提到的四条大德意志疆域在西、东、南、北四个方向的界河(马斯、默默尔、埃施、贝尔特),也没有领土扩张的意味,而是德意志民族当时在欧洲聚居的天然界限 。第二帝国1841年10月5日,这首诗(名字叫德意志之歌)在汉堡首次发表 。1871年,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成立 。当时德皇选取一首讚美诗为国歌歌词,"Heil dir im Siegekranz, Herrscher des Vaterlands!"(Hail to thee, garlanded in victory, conqueror from the Fatherland!) 。直到1890年,已经去世的霍夫曼的愿望才得到实现,他的作品被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选定为德国国歌歌词——因为歌词中“德意志高于一切”很符合当时第二帝国那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的胃口,儘管作者写下这段话的原意被歪曲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唱着“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歌曲奔赴战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对这种场面也有过描写 。魏玛国儘管这首歌曲所表达的爱国精神被德皇威廉二世那种好战的军国主义分子歪曲了,但是1922年8月11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还是再次将其定为德国国歌,原因是“它是联繫德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一个纽带” 。第三帝国第三帝国时期,这首歌再次被那些鼓唇弄舌之辈利用 。纳粹党发觉这首歌很能配合他们的政治观点——第一段的四条河成了德意志领土扩张的最低标準,尤其是在默默尔河已经成为立陶宛共和国的一条内河的情况下;第二段——内容上最平淡的一段——由于讚美了“德国的妇女”、“德国的忠诚”、“德国的美酒”、“德国的歌曲”,也能被纳粹党徒接受;第三段由于表达了自由主义的观点,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在整个第三帝国时期,这段歌词都被忽略乃至忘记 。西德魏玛共和国残存的民主精神被战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承 。1949年9月29日,德国国会投票要求恢复这首歌的国歌地位,之后在联邦德国境内,对这首歌是否能够被接受作为国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德国总理阿登纳和社会民主党领袖舒马赫都支持这首歌,但是联邦德国总统西奥多·胡斯(Theodor Heuss)对它是否能被接受表示怀疑 。作家鲁道夫·施洛德创造了一首新的国歌,但是没有被接受 。经过长时间辩论,胡斯总统在1952年宣布,只有第三段歌词的歌曲为联邦德国国歌,名字为“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