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徐琪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徐琪

文章插图
徐琪(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徐琪】徐琪,土壤学家 。早期主要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工作,对白浆土的形成与分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水稻土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五水”分类系统 。对稻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複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土壤生态学研究和发展 。在我国土壤生态学研究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 。承担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参与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移民环境容量的研究,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 。本词条还对康熙雍正年间着名琴家徐琪作了介绍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徐琪
别名:徐世经
国籍:中国
性别:男
人物简介徐琪,又名徐世经 。1928年生于山东省邹平县长白乡(现孙镇乡)王伍村,1936年入本村国小接受启蒙教育 。当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家乡沦为敌占区,学校停办,之后学习时续时断 。1944年冬于长白乡国小毕业,后转周村私立光被中学国小部续读,暑假升入国中班,于1947年国中毕业,同年考入济南第一后期师範学习 。1948年考取山东农学院农化系土壤肥料专业就读 。1952年大学毕业后统配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第四研究组(现土壤地理研究室)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0)、研究员(1986),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参加工作之后即被派往公主岭参加东北荒地考察队的分析工作,并协助宋达泉筹建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套用生态所) 。1953年病休,协助中国土壤学会出版《土壤通讯》 。1956 年参加马溶之与文振旺主持的土壤区划研究赴内蒙古地区进行土壤调查 。1958年参加甘青队荒地勘查与太湖地区稻麦丰产经验总结,在常熟白茆蹲点,旋即参加土壤普查 。1964年在江苏省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下参加土壤区划研究,在完成省级区划之后又进行县级区划研究,直到“文化大革命”而中止,该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大会表彰 。1970年参加江苏省徐淮旱改水工作,在铜山县张集蹲点,1973-1974年参加黑龙江省荒地勘查工作,1974年底参加《中国土壤》的编写,直至1976年定稿 。1979年后,土壤研究所进行室组调整,被任命为稻土生态组副组长,后改为土壤生态研究室,并任该研究室主任(1986-1992),期间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土壤圈物质循环研究所开放实验室研究员 。1983年被选为中国生态学会理事(第二届)与常务理事(第三、四届),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与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以及《生态学报》、《土壤通报》、《生态学杂誌》、《生态农业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杂誌的编委 。1928年7月15日 出生于山东省邹平县长白乡(现孙镇乡)王伍村 。1947-1948年 山东省立济南后期师範肄业 。1948-1952年 山东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学习 。1952年迄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 。1952-1958年 从事东北、内蒙古、甘青地区的土壤调查 。1958-1963年 从事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稻麦丰产土壤条件研究 。1964年 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64-1966年 从事江苏省土壤区划研究 。1972-1974年 黑龙江省宜农荒地资源调查 。1977-1978年 从事耕作制与土壤肥力研究 。1978-1990年 水稻土生态组副组长、土壤生态室主任 。1980年 晋升为副研究员 。1978-1984年 从事土壤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研究 。1986年 晋升为研究员 。1983-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太湖地区高产土壤培育与合理施肥”“六五”攻关组组长 。1986年 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5-1990年 任国家科委“六五”、“七五”“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攻关课题副组长 。1992-1995年 任国家科委“八五”“三峡库区与长江沿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攻关课题组长 。技术成就我国有大面积的白浆土,估计面积约527万公顷,是主要的低产土壤 。过去对白浆土的形成过程、低产原因及其改良措施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影响了白浆土的生产力 。徐琪与有关合作者一起对白浆土与白浆化土壤分别处于还原脱(铁)膜、粘粒淋淀与粘土矿物蚀变等不同阶段,明确了白浆土与白浆化土壤在分类体系中的地位,为改良利用白浆土与白浆化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集多年研究成果,与曾昭顺等合着《中国白浆土》专着,于199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有五千年的耕作历史,特别是水稻的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关水稻土的形成与分类,过去我国学者长期引用日本学者提出的“三水”与“三源”分类原则,这些分类系统不能概括我国水稻土的多样性 。徐琪通过系统研究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五水”分类系统,即爽水、侧渗、滞水、囊水与漏水水稻土 。它不仅可以说明不同水分状况下水稻土形成过程的差异,而且也为治水改土和稻麦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进而提出了土壤基础肥力与熟制运筹的关係,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低耗提供了依据 。他撰写的《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专着,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太湖地区高产土壤的培育和合理施肥”(“六五”攻关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土壤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徐琪于80年代初在我国率先进行了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尤其是稻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 。他领导的研究组首次运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各分室之间的养分循环规律;探讨了不同施肥系统条件下养分循环的特徵、养分循环与环境的变化、养分循环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等的关係;比较了有机肥、化肥及其混合施用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提高稻田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稻田生态系统》专着 。有关成果得到国际土壤学会前主席田中明教授的盛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国内较早进行了草原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的研究,并根据这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草原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与草场退化的关係,为我国草场建设及提高生产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进行了基塘系统的养分循环与能量转化的研究 。提出基塘系统的水泥界面是控制养分循环的核心,并影响基塘系统的生态环境 。我国着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曾称“基塘系统—泥界面养分循环研究把我国基塘系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不容置疑也将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徐琪从1984年起,承担了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就三峡工程对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中游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潜在威胁及河口地区盐渍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三峡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作为法律文本递交全国人大讨论并通过,为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开工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项工作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次尝试,有关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 。针对三峡工程移民数量大、土地资源紧缺的特点,从“七五”起对三峡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调查和试验示範研究,提出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土地已经超载,移民安置需多途径,多种方式,内置与适当外迁相结合的独到见解,为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提供了决策依据,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的表彰 。其成果“三峡库区土地承载力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不足、土地已经超载的现状,他及时提出了在三峡库区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複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的新思路 。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建立了多种複合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缓解三峡库区人地矛盾、扩大移民环境容量找到了一条经济实用的新路 。这一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评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为建立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试验站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建站工作在施实中 。徐琪在从事土壤生态的研究工作实践中,深感人才缺乏,从他担任水稻土生态研究组组长以后,大量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员,为我国土壤生态学研究培养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推动了我国土壤生态学的研究 。徐琪克己奉公,治学严谨 。为人热情,善于团吉他人共同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与敬业精神,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年轻科学家们学习的榜样 。为我国的土壤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促进土壤生态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术论着1 徐琪,陈志诚.鳝血土形成的条件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意义.土壤通报.1961.(4):42~492 徐琪.长江中下游白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土壤学报.1962,10(1):44~543 徐琪.苏南地区水稻土的发生演化.土壤学报.1964,12(1):63~734 徐琪,陆彦椿等.苏南丘陵地区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的初步研究.江苏农学报.1962,1(3):64~725 徐琪.水稻土发生分类的研究概况.土壤学进展.19796 徐琪.关于灰化土与白浆土的研究进展.土壤学进展.19797 徐琪,陆彦椿,朱洪官.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发生分类.土壤学报.1980,17(2):120~1328 熊毅,徐琪,姚贤良,朱兆良.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学报.1980,17(2)9 徐琪.也谈水稻土的发生分类问题.土壤肥料,1980(3) 10 徐琪,陆彦椿,刘元昌,朱洪官.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 徐琪,朱洪官.关于水稻土形成作用的特点、起源一土壤与水稻土的比较.土壤.1982,14(2):46~5213 徐琪,熊毅.太湖地区的农业生态及其分区.土壤学报.1982,19 (2):110~12115 徐琪.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土壤学进展.1982,10 (4):1~1316 徐琪,朱洪官.关于水稻土形成特点的探讨—一花瓣状形态特徵的形成.土壤学报.1983,20(1):53~5917 沈思渊,徐琪,熊毅,太湖流域主要生态区中土壤组合的性态变异规律.土壤学报.1986,23(4):354~36718 杨林章,徐琪,熊毅.水分状况对红壤母质中物质移动与稻麦生物量的影响.土壤学报.1987,24(3)19 秦祖平,徐琪,熊毅.太湖地区两种稻麦轮作制中营养元素的循环:1.稻麦作物内养分的移出与残留.生态学报.1988,8(1):10~1720 徐琪,刘照光.三峡工程对陆地生态影响及其对策.见: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及其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1 徐琪,陈鸿昭,曾志远.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缓解人地矛盾的出路.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4):327~32922 徐琪.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进展.土壤学报.1993,30(1)23 徐琪,刘逸农等.三峡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4 席承藩,徐琪,马毅杰,陈鸿昭等箸.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 徐琪.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 (2)26 陈国阶,徐琪,杜榕桓等.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7 曾昭顺,徐琪,高子勤,张之一.中国白浆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8 徐琪,杨林章,董元华等.中国稻田生态系统.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