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风俗

订婚风俗【订婚风俗】订婚风俗是社会仪式的一种 。告知大众此对情侣双方已心有所属,并準备步入结婚阶段 。各地的订婚风俗各有千秋 。
基本介绍中文名:订婚风俗
定义:是社会仪式的一种
种类:贺郎歌,讨钥匙
类型:民俗
概述订婚是社会仪式的一种,有订婚典礼,告知大众此对情侣双方已心有所属,并準备步入结婚阶段 。订婚风俗种类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 。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 。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 。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 。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 。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 。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 。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 。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 。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 。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 。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穀米钱物,象徵婚后五穀丰登、家庭富裕 。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 。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式 。又名看家门、查家 。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 。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 。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 。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 。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 。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 。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 。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 。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 。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 。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式 。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 。”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订婚过程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 。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喔!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 。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準备红包 。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婚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