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书信里的辛丰年基本介绍书名:书信里的辛丰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数:226页
开本:32
品牌: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辛丰年 李章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208124310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书信里的辛丰年》编辑推荐:《书信里的辛丰年》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 。《书信里的辛丰年》总计约12万字,情感真挚,文字平易 。主要涉及作者辛丰年与《音乐爱好者》杂誌编辑李章就约稿投稿、杂誌编辑工作、古典音乐赏析、中国近现代乐人乐事、外国乐人乐史等方面展开的探讨和议论,併兼有各种世事阅览、人情物理、生活感悟等 。作者简介辛丰年 本名严格,1923年生,江苏南通人 。早年在军中从事文化和新闻工作,1980年代始为《读书》《音乐爱好者》《万象》等刊物撰写大量音乐随笔,驰誉书林乐界 。已出版有《乐迷闲话——欧洲古典音乐侧影》《辛丰年音乐笔记》《钢琴文化三百年》《阿· 鲁宾斯坦缤纷录》《如是我闻》等十余种着译 。李章,1953年生于江苏徐州 。上海音乐出版社退休编辑 。编过十年余(1989-1999)《音乐爱好者》杂誌;另责编有《辛丰年音乐笔记》《陈丹青音乐笔记》《朱践耳交响曲集》《音乐之道的探求——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及《管弦乐配器教程》等书谱 。图书目录知音 辛丰年的信(代前言) 1990年 辛丰年6通 1991年 辛丰年17通 1992年 辛丰年2通 1993年 辛丰年8通 1994年 辛丰年6通 1995年 辛丰年6通、李章1通 1996年 辛丰年7通、李章1通 1997年 辛丰年10通、李章9通 1998年 辛丰年2通 1999年 辛丰年4通、李章1通 2000年 辛丰年2通 2001年 辛丰年2通 2004年 辛丰年2通、李章3通 2005年 辛丰年2通 2006年 辛丰年1通、李章3通 2007年 辛丰年1通、李章2通 2010年 李章1通 2011年 李章2通 2012年 李章6通 附录:辛丰年发表在《音乐爱好者》的文章一览 编辑后记后记2013年初,古典音乐评论人、作家辛丰年逝世 。数月后,《文汇报·笔会》刊登李章的《辛丰年的信》,描述了作者与编辑之间二十余年的交往和友谊 。以此为契机,我们约请李章先生编集两人的通信,汇成《书信里的辛丰年》,并做一定的注释说明,以飨读者 。书信的蒐集和整理得到了辛先生家属的支持与帮助,辛先生长子严锋先生作序;忘年之交严晓星先生、吴维忠先生对编排审订多有助力,谨此一併致谢 。脉望 2014年7月序言辛丰年的信 李章 今年春,天多冷人多病,日月苦辛 。3月26日,辛丰年先生离世,接下来他留给我们的空茫,将这寒春延长,悲凉中略感欣慰的,是3月26日,贝多芬去世的日子 。我知道,辛丰年喜欢的作曲家,贝多芬是排头位的 。5月初,严晓星E我一信:“严老走后,我非常非常的孤单 。没人能说话了 。以前读书,首先会想到有他可以分享 。熟悉他的兴趣与思维,有什幺也估摸着他会不会有兴趣,就跟他说 。现在好不适应……” 我们都很失落,我们这群追随辛丰年的人,心中缺了角 。我跟晓星,也是跟自己说,就读先生的书,读先生的信罢 。否则,又能怎样! 我因工作关係结识了辛丰年先生,受教、交往二十余年,给他写信,给他打电话 。后来,工作以外的通信和通话,也加入这惯性,成了自己感情的需要 。其间不仅止于跟他学了很多知识,被他吸引,更重要的是,片言只语字里行间他纯良的心、高越的人格,力透而出,泽被后学如我辈 。而感情的需要,终成依赖 。以后,我怎幺办呢? 3月以来,我几乎日日想着辛丰年,有时还会梦见,这在我是很少有的 。我翻出先生的信,重读,浮想联翩 。李章先生:您好!今天收到来信与刊物,很感谢! 你刊一创刊我就看了,还写信提了些看法 。近年的看得少,读此二期感到办得更好了 。这是同科普一样有意义的“乐普”工作 。来信恳切,我感动又惭愧 。自己是已退休的普通人 。虽是乐迷,所知甚浅 。无非听了些作品看了写文字资料而已 。那些读乐文字是在《读书》编辑部启发之下乱谈了些感受,倖免方家齿冷,反而得到同好者认可,颇感惶恐! 《音乐与我》一栏之设是好主意 。我向来极愿知道非音乐者听乐的情况,可惜我国的这种资料极少,令人觉得很多学者文人似乎都不爱乐 。事实必不如此 。你们如能把这方面的信息报导出来,既有史的价值,又会吸引更多人听乐 。多承约稿,拟一谈自己爱乐生涯的一点情况供您选,用,七月上旬交稿,争取提早 。可否? 祝 好 严格(辛丰年) 6.4.(1990) 这大约是辛丰年先生给我的第一封信,括弧里的1990,是我查证出的年份 。由于他写信不爱写年份,我又不爱留信封,我保存的信就都是仅有月、日,只能靠内容推测年份 。我是从《读书》上知道的辛丰年,他开了专栏《门外谈乐》;1987年他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乐迷闲话》反响热烈,颇如先前出版的《傅雷家书》 。1989年我有幸做了《音乐爱好者》杂誌的编辑,便去向他约稿;没有联繫方式,就以读者来信的方式求助于《读书》杂誌 。查看日记,1990年5月2日记有一笔:“给辛丰年写约稿信,请《读书》转 。”6月初便收到辛丰年覆信,我大喜过望,由衷感谢《读书》的同行,他们处理读者来信的认真是我的榜样 。从此辛丰年便与《音乐爱好者》结缘,期期惠稿,準时準点,如扬帆乐海的班船 。这船一开便是十年,直至我因病离开杂誌 。那十年先生的手抖尚轻,白内障的困扰姑且着,信件来往就比较多 。头几封信我冲着开专栏去的,关于栏目名称我俩反覆讨论 。起初辛丰年拟用“乐史掇拾”,我觉得不够通俗;他又想出“乐迷话匣子”、“乐史杂碎”,我仍觉不理想;最后乾脆沿用傅雷之说“音乐笔记”,请他定夺 。李章先生:您好!刊物收到 。“音乐笔记”这名目我觉得不错 。较实在,又可包容许多话题 。我读书也常做笔记,音乐方面也记了好些 。寄上一稿请指正,如可用,内容上的毛病,望予修削,不必客气 。我欣赏一种说法:编者、作者是合作关係 。以下是关于办刊物的想法 。思量多次,没想出多少可提的,先说几点,以后随时补充 。一、已介绍的乐人、作品、知识,相当广泛了 。今后是否怕重複?我想不必怕 。老题目上大有新文章可作 。尤其从巴赫到德彪西这一段音乐史中的,特别是巴、莫、贝、舒(伯特)、肖、瓦、勃、德这几人 。其人其乐背景环境,材料是取之不竭的,而我们所知太少飞 。例如,莫扎特的书信、贝多芬的同时代人看贝多芬、柏辽兹的音乐通讯和他的回忆录、华格纳与反瓦者对骂之久……这些资料都大可利用(上海有这些书) 。总之要让爱乐者获得更立体的知识、信息,深化其兴趣,提高其境界 。二、“音乐与我”也大,有可为,如能像《一百个北京人》(张辛欣)那样搜罗,发掘,让名人与凡人无拘束地谈出真感受真体验,必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将来可拔萃汇成一书:《一百个爱乐者》 。有些人可能自己写不好,可以叫他谈,录音整理,要如实、如话,不要文艺腔 。三、要多多报导国内外乐情,但泛泛的应景新闻不好,广告、捧场式更不必 。其实国外乐讯,他们刊物、报纸上一定很多 。对中国听众感兴趣的人物、乐队、剧’院动态,似看经常报导:马友友、梅纽因、小泽、帕尔曼、维也纳爱乐乐队、柏林爱乐乐队、斯卡拉、拜鲁特……国内外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生产、销售情况,唱片、音响工具新情况(这应该是一个重要题目),乐谱、乐学书籍出版讯息…… 四、一个小点子不知是否可取:一部“左图右史”的西方乐史,看起来一定不枯燥 。例如,一幅李斯特弹琴的油画,沙龙中挤满仕女,作种种风雅态,以此为题,配以一篇文字,不仅谈李,且可使当时的音乐风尚形象化,让读者对乐史加深兴趣 。要图文并茂,图可赏,文可读 。图片有来源,仅《格罗夫》便有几千张,原版中且有彩色的,翻印效果尚可 。这部《音乐画史》不必求全,蒙太奇式的即可,如在刊物上连载,一次一至两三题,问题是製版增加了成本! 以上聊供参考 。…… 严格 1.21.(1991) 此信写有三页,结束了再补一页 。《音乐笔记》专栏开张,头三篇暖场,然后打出重炮《学会倾听音乐》、《不必望洋兴叹——欣赏曲目漫议》连载文章,这两个系列,可看做“乐普”教程,没有学院式的赫然理论,对如何听、听什幺有着实际的帮助,很对爱好者的胃白 。就有读者来信,转给他,他是有信必复,便多了爱乐的朋友,其中有善感能写者,再返荐给我 。辛丰年不仅仅是我的作者啊,他经常代我组稿,帮杂誌宣传,有时甚至比我还着急:“为何不去盯住徐迟写篇回忆?……何不挤他写,能多挤出几篇更妙,不能等,他老了!如实现,我看应突出安排……11.11.(1995)”再后来就是1998年热情四溢的《向太阳——漫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1999年《鲁宾斯坦缤纷录——阿图尔·鲁宾斯坦白叙剪辑》;系列之外,间以杂篇 。十年后,专栏结集成书《辛丰年音乐笔记》 。1999年5月我住在瑞金医院,单位卫生室的曹医生前来看望,带来了滚烫着墨香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初版样书,曹医生探病人送书,她了解我 。《剪辑》也出了书 。陈丹青告诉我,他将《阿·鲁宾斯坦缤纷录》赠及师尊木心,木心先生大加称讚,说是难得看到国内有那幺好的书 。陈丹青问我再要一册 。给刊物建言,是我的请求,他多次来信详谈,想法层出不穷,让人眼睛频频发亮 。从大的框架到具体选题,包括作者 。比如,方平、鲲西、程博重、何满子等等,都是他的书面引荐,连地址电话都附在信中 。所荐都是大人物,我便一一登门,竭尽虔诚,他们后来都成了《音乐爱好者》的铁桿作者 。后来《音乐爱好者》的走向,已有相当部分是辛丰年的思路,在刊物惨澹经营的岁月里,他撑持了《音乐爱好者》的半壁江山 。可惜“左图右史”未能实现,确有成本的问题 。前几天我回娘家《音乐爱好者》编辑部,谈起“左图右史”,想不到他们正策划类似选题,与二十年多前的辛丰年不谋而合 。辛丰年写信,绝无寒暄,往往直抒己见:“此期好东西不少!如《牛津听乐记》、《苏联歌曲与我》……”“黄宗英一文很真,有味”“以后是否可约赵晓生对一些新作与演出或唱片发议论?他的见解是可以认真听听的”……某某篇“似可不登”,某某人“文风不可取,要谨慎”……不一而足 。而他对责编,多是鼓励:“初步浏览,好文不少! …… 严锋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有我的信,很多 。这让我大惊——先生最后的几年,已将藏书纷纷送人,怎幺还会保留我的信?,感伤之余我又想到,辛丰年生前已跟上海文艺出版社有约,出版五卷本《辛丰年文集》 。倘若再加一卷书信,岂不更美?正如本文的初衷,辛丰年的信,有更多的人看到才好 。辛丰年与章品镇、薛范、赵丽雅、陆灏、刘绪源、陆圣洁、王海浩等诸位师友,相互的信会很多 。今年5月23日,着名的维也纳爱乐六把大提琴在东艺演出一台古典小品,听后我忍不住地又要给辛丰年写信: 上半场的演出严肃正统,六位演奏家身穿燕尾服,其中有先生喜欢的舒伯特;下半场他们换了各式便装演奏,弄姿作态,插科打诨,穿插了戏剧小品跟观众互动 。他们肯定是伦敦“逍遥音乐节”的常客 。最绝的是大轴,拉威尔的《波莱罗》改编曲,由四个人拉一把大提琴 。您能想像得到幺辛丰年先生?四个人拉一把琴!一位坐在地上,用弓子作“马后奏”,奏响第一声——专司小鼓永不歇止的鼓点,担任节奏;唯一能坐在椅子上常规演奏的,自然担任波莱罗主旋律;第三位演奏家两臂围抱在他的背后,勉力拉奏复调,其实不成其为复调的,几个骨干音而已;而第四位(长得像贾伯斯)兜转在三人周围,跳脚点地作击剑状,时不时地猛刺出一弓,正是原作中贝司的加强低音 。效果妙极了,笑得我腰痛 。你不得不佩服改编者对乐器法的精通,否则写不出这根本不可能的总谱,且旋律、和声、节奏、复调全然忠实原作,无有僭越 。世界顶级的演奏家演奏世界顶级的曲目,用了搞笑的方式,辛丰年先生,您以为如何? 2013年7月4日
- 订婚风俗
- 刘雅丽/蔡惠玲演唱的歌曲 我们都错了
- 莫龙丹演唱的歌曲 滚吧
- 《本草纲目》中的食物养生宜忌慎随身查
- 0-3岁宝宝体检保健全书
- 刀刃上的明朝权臣严嵩
- 森多ヒロ原作的漫画 战斗陀螺Burst
- 北京 优的家具有限公司
- 遇上帕多瓦的阳光
- 做人生路上的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