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和风俗

立春节气的由来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
立春节气的习俗
1、迎春
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
2、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 。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
4、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
5、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 。《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 。”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6、戴春鸡
【立春的由来和风俗】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 。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 。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