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大臣张昭既没有被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帝王*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 。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 。
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照也就成了唯一 。和平时期,这托孤大臣或者是因为皇帝长大嫌他们碍手碍脚而被废黜,或者是始终掌权而终其一生 。但三国是个争战时代,这些托孤大臣基本都能够得到重用,但是,这个张昭却既没有被,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三国时期,丞相是一个很有权势的职位,如汉献帝时期的曹操,蜀汉国刘禅时期的诸葛亮 。那么,其地位和重要性都不逊色于诸葛亮的张昭,为什么没有当上吴国的丞相呢?或者说,他们之间到底有些什么是非恩怨呢?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末天下大乱时避难过江 。孙策独立创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中郎将 。孙策带兵在前,后边的事情全部交由张昭处理 。孙策还和张昭一起登堂拜见母亲,表明这是像兄弟一样的密切关系 。
孙策临*时,把弟弟托付给张昭 。这年,孙权十八岁 。这个年龄,按说也算不得太年幼,况且孙权又有*职在身,还经常跟随孙策征战,这还能算得上是“托孤”吗?问题在于,三国初期是个特殊的时期,诸侯们*职都是些汉家地方称谓,实际上却是各自割地为王 。像孙策这种情况,属下承认你的“王位”,你指定的继承人就是我的新“主子”,不承认,你只不过是一个汉朝的地方*或者是将*而已 。这就是说,孙策的部下并没有和孙权有一种牢固的君臣关系,尤其是,孙策去世了,很多有地有兵的“小诸侯”是有可能自己独立成事的 。因此说,张昭的这种“顾命大臣”,就更多了一层非常的意义 。
张昭率领群僚推立孙权为继承人,上表汉朝廷,下令各属地*吏、内外将*,让他们各自奉行职守 。孙权因为过于悲痛,没有马上主持政事 。张昭对他说,作为继承人,重要的在于使先辈的事业兴旺发达,而不是守着礼制放纵哀伤的感情 。如今四方险地群盗未息,分布在州郡的天下英豪还没有归属感,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只顾守丧而不出来视事呢?孙权听从了张昭的劝告,换下丧服外出视察*队 。孙权由此对张昭待以师傅之礼,其*职和权限都和从前孙策时一样 。后来刘备推举孙权为车骑将*,张昭为*师 。黄初二年(公元221),魏皇帝曹丕派使者邢贞任命孙权为吴王 。邢贞傲慢无礼,进入宫门不下车 。张昭对邢贞说:“礼节没有不恭敬这一说,所以刑法也没有不施行这一说 。难道你是认为江南人少势弱,连一把小刀也没有的缘故吗?”邢贞吓得赶紧下车 。在任命了孙权之后,又任命了张昭为绥远将*,封由拳侯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托孤大臣,在孙权称王要设置丞相时,众人都议论说应该是张昭,结果孙权却任命了孙邵为丞相 。孙权的理由是:“当今天下战事很多,执掌统领的人责任重大,并非用来优待人的东西 。”后来孙邵*了,众人又推举张昭 。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吝啬呢?丞相的事务繁杂,而此公性情刚正,他说的话不被采纳,怨恨就会产生 。这不是用来照顾他的办法 。”结果顾雍当了丞相 。战时的丞相,能力应该是放在首位的,难道是能力有问题吗?后来的蜀汉国有使臣来吴国,那个人称颂蜀国的美德,东吴的群臣没有人能够应对 。孙权叹息说:“假如张公在座,那个使者不用折辱就自己气馁了,又怎么敢自夸呢?”这说明,孙权也是知道张昭的才能的 。张昭能够被百*推荐,也绝对不是性格问题 。
那么,孙权为什么会把张昭弃之不用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二是一个成长的帝王要摆脱任何对他一种任性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