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孙权当上皇帝,宴请百*,说能有今天都是因为周瑜的功劳 。张昭也想说几句颂扬功德的话,可是还没有等到开口,孙权说:‘如果按照张公你的计策,我今天已经是讨饭吃啦!’张昭非常惭愧,吓得跪在地上流汗 。
张昭这个人忠心,虽然性情急躁,但能够保持着大臣的礼节,孙权也非常敬重他 。然而,孙权所以不相信张昭,就是因为当初反对周瑜、鲁肃等人要抗拒曹操的意见 。”这段话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张昭不被信任,就是因为赤壁战前劝孙权投降;二是孙权能够称王、称帝,就是因为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打下了基础 。换一种方式理解问题,张昭劝孙权“迎曹公”,就是劝孙权放弃自立,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称王、称帝 。这就是张昭遭贬的原因之一 。
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应该不应该呢?相比于周瑜、鲁肃等人不畏强敌,劝孙权奋起反击,这种豪气凌云的大丈夫大英雄本色,张昭的确太过逊色 。但问题在于,你孙权是把战与不战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的,这说明你自己也是犹豫不决的 。
既然是“召见群臣下属,问以计策”,就应该听一听不同的意见 。更何况,孙权自己以后也投降了曹操,还投降了曹丕呐!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投降了曹操 。这时候东吴面临的形势,根本就没有赤壁大战前那般严峻,孙权在这个时候却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尽管这时候的投降和当时的投降结果可能有些微区别,但既然投降,其性质就没有区别,尤其是气节方面,就更是难以言说 。
真不知道这时候的孙权是如何面对张昭的?说到底,孙权在对人上就根本没有孙策那般度量 。张昭帮助孙策处理*政事务,北方一些士大夫的一些上书,多有将功劳归于张昭者 。这让张昭很为难,不报,担心有私情之嫌;上报,又觉得不合适 。孙策听说后,笑着对张昭说:“从前管仲做齐国相,人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齐桓公却为争霸天下的人所崇敬 。现在您很贤能,我能重用您,这个功名难道不属于我吗?” 。
原因之二,就是孙权想摆脱这个托孤大臣的束缚 。
每一个年幼帝王都会有一些任性,孙权也不例外 。同样,每一个顾命大臣都有约束年幼帝王言行的举动,张昭也是这样 。孙权好打猎,还经常骑马射虎,有一次老虎曾经冲到他的面前攀附在马鞍上 。张昭见了神色大变,马上进行规劝,孙权虽然不反驳却依然不改,只不过是不骑马改为驾驶一种车厢封闭的车子 。孙权还好饮酒,曾经在武昌时饮酒大醉,还让人用水泼洒群臣并说:“今天要痛痛快快地喝酒,只有醉倒在台上,才可以罢休 。”张昭神色凝重,一言不发起身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里 。孙权派人把他叫回来,说:“这只不过是共同取乐,您为什么要发怒?”出去前张昭有可能是不愿意扫大家的兴,也可能是为了给孙权留面子,这下既然孙权先说了,他就把殷纣王“以酒为池”的例子来规劝孙权 。孙权无奈,只得结束酒宴 。像这种事情多了,张昭又总是那么理直气壮,义形于色,这很是让孙权下不来台,孙权竟然不再让他进见 。
每一个帝王对于托孤大臣都是畏惧的,只不过帝王给自己的定位不一样,想法也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两人的关系最终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蜀国的那个刘禅和诸葛亮,皇帝刘禅自觉地不管事,而诸葛亮既忠心耿耿,又比较尊重刘禅,所以两人的关系总起来说是很好的 。但孙权不是刘禅,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也是一个不愿意被人违逆意志的帝王,因此,他是不会像刘禅一样把张昭当成是“仲父”的 。相反,他更希望耳朵根子清净,于是,到孙权当了皇帝,就给了张昭一个辅吴将*的名号,让他回家让养老去了 。
- 楚庄王为何吃自己爱妃的豆腐的大臣能够容忍
- 三朝元老张廷玉教你如何做异族大臣位极人臣
- 南宋大臣史浩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史浩
- 众大臣纷纷辞职,鲍里斯濒临绝境,处境被喻为“拉斯普京之死” 英国大臣辞职历史之最
- 唐朝大臣杨国忠:如何致富走上人生巅峰的
- 清朝大臣苏克萨哈是权利斗争下的牺牲品吗
- 崇祯临终疾呼大臣亡国:他不用为亡国负责吗?
- 三国蒋琬是哪国的大臣?蒋琬之后是怎么*的
- 大臣写了一份近两万字的奏章结果挨朱元璋一顿板子
- 南宋大臣杜范生平简介南宋大臣杜范是怎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