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


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

文章插图
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孙明经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先驱者、中国着名的第一代摄影师、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孙明经教授曾任南京金陵大学影音部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除了为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外,还留下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影像和影史资料 。本书首次出版孙明经先生于1937年、1950年、1959年三个时期拍摄的关于老北京的图片130幅,内容涉及文化、经济、教育、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 。这些图片真实地记述了老北京的历史,留下了永恆的瞬间,为北京的文化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
基本介绍书名:孙明经眼中的老北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230页
开本:16
品牌: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健三
出版日期:2014年7月5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301243107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中国改革再出发》作者孙健三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早期珍贵的影史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他对真实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出了贡献 。其父孙明经是一代影视大师,更是中国电影广播高等教育的先驱和拓荒者 。书中展示了孙明经先生不同时期在老北京拍摄的珍贵照片,更讲述了其家族在中国电化教育史上的传奇往事 。作者简介孙健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师,长期致力于对电影、电视等高等教育领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图书目录目 录 编着者自序/8 1937年2月 在北平市内拍摄的老照片/25 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前的华表 午门 故宫 故宫保和殿后的巨大丹陛 故宫西南角楼与紫禁城外的大铁门 午门城楼内展出的北京建筑模型"云辉玉宇"牌楼 天坛祈年殿模型和祈年殿 西交民巷东口的"振武"牌楼 景德街牌楼 白塔寺内之白塔与白塔寺庙会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门前石狮 007 1937年2月 在北平香山拍摄的老照片/54 香山慈幼院女所(女校)的艺术地 毯厂 1937年2月 在北平门头沟拍摄的驮与桥老照片/59 门头沟老照片--驮与桥 1937年2月 在北平门头沟拍摄的电与煤老照片/64 门头沟老照片--电与煤矿 1937年2月 在北平拍摄的北平鸭老照片/80 在北平拍摄的北平鸭 1937年6月 在北平拍摄的老照片/95 再赴北平拍摄的老照片 1950年10月 在北京拍摄的老照片/140 在北京拍摄的老照片 1959年12月底 在北京天安门拍摄的老照片/174 北京天安门等处雪景 天安门及天安门前的天街 北京电影学院校园门外教工清雪 电影学院民兵太平湖公园雪中操演 给您讲讲孙明经/187文摘这是一本照片集,刊载了一百多幅北京城有趣的老照片,拍摄这些老照片的摄影者名字叫做孙明经 。为了这个原因,笔者不能不为各位读者讲讲和孙明经这个人有关的一些事 。孙明经从1934年大学毕业至1992年去世,前前后后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其间他兼任过各式各样不同的职务,但“大学教师”却是他自1934年至1992年一天也没有改变过的身份 。讲孙明经拍摄照片的事,就不能不讲“大学” 。因为,从1934年以后他的一切拍摄活动都是以大学教师的身份进行的 。今天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式各样的高等院校超过三千所,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老国度,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学”这种学校的样式其实并不是我们祖先们创造的 。它们原本并不是“中国货”,对于中国人来讲,“大学”这东西算得上百分之百的舶来品! 我们中国大地上早期的大学,或是洋人一百多年前从外国移植到我们古老国度来的,或是到外国留过洋归来的中国学者前辈们仿着洋人办大学的样式在中国办起来的 。“照片”和“大学”对于咱中国人来讲同样都是舶来品,因此今天我来编这本孙明经分别拍摄于1937年、1950年和1959年的老北京照片集,就不能不从洋人在中国办大学的故事开始说起 。1863年7月3日,一个27岁名叫狄考文的美国小伙子从纽约登上一艘载重仅仅900吨的小海轮,跨大西洋、过好望角在茫茫大海上漂了160天终于到达中国的上海 。他们没在上海停步,那个当时和后来吸引着成千上万西方人和各式各样冒险家的花花绿绿的上海没有吸引住他们,他们对于为人类诞生过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齐鲁大地怀有特别的嚮往,在上海没有待多久,便转道来到山东的烟台 。这位名叫狄考文的美国博士,刚刚娶了一位美丽的金髮女郎,他放弃了在美国做中学校长的机会,带着志同道合的新娘狄朱丽叶和同乡郭显德一起登上那艘载重900吨的小海轮,开始了他为古老中华掀开教育历史全新篇章的历程 。狄考文自幼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乡下,他心灵手巧,学得一手木匠手艺,还是一个很好的铁匠和机器匠 。在他刚刚读中学的时候,听一位老师对他讲了很多有关遥远又神秘的中国的有趣故事,小小年纪,便对中国产生了神往 。那位老师告诉狄考文,在神秘古老的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上帝的存在,那里的人却千百年崇敬圣人,那里有一片辽阔的土地名叫山东,那里诞生过中国的文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孙子、书圣王羲之 。今天的蓬莱市,当时名叫登州府,距烟台市中心80公里 。狄考文和夫人一起在这里找到一座原来名叫“观音堂”的业已荒废的庙院,经过一番收拾建起了一所小小的、完全和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学校不一样的学校,名叫“蒙养学堂” 。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为中国开创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事业艰难却有趣的办学经历 。经过18年的艰苦努力,在这所小小的学校的基础上狄考文先办了中学,1882年又办起了大学部,取名“登州文会馆”,这就是我们泱泱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后来到了1902年,在另一位美国教育家路思义等人的努力下,登州文会馆和济南医学院等几所洋人办的大学合併,1908年定名“齐鲁大学”,校址迁到山东济南,这是后话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讲,年轻的学子们年年都要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样地考大学,今天的中国人谁不知道上大学是大大的好事 。可狄考文和他年轻的妻子当年在登州创办大学部那阵子,想要把优秀的年轻中国学子们引进他们的学校却并不容易 。在碰到种种难以克服的沟沟坎坎之后,为吸引有志的优秀中国青年上大学,狄考文终于想出一个妙招: 招生的老师在赶集的日子,到集市上摆了三样洋玩意儿: 一是一张招生的老师本人的大幅照片; 二是一具船用单筒高倍望远镜; 三是一架显微镜 。今天这三样东西当然没有什幺稀奇,可1882年在地处山东海边的小城登州就大大的不同了 。中国的绘画自古以来或使用线条,或使用线条加颜色来表现 。画面中没有影调更没有质感 。19世纪中叶的华夏大地上出现了照片这东西,对于第一次见到它的中国年轻人来讲,实在是太神奇了:不仅头髮鬍子真真切切一丝不差,连脸上的汗毛孔都历历在目,照片上的人看上去居然会和本人一样一样的 。那时登州全城很有本事的人中间也难得找出几个全见过这三样东西的,把长长的圆筒往眼前一放,大海里远远的一个小白点,瞬间就变成一条大大的帆船,连船上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把一根头髮丝往那个不知道叫什幺的稀奇洋物件里一放,再一看,比压面槓子还粗!试想,这三样东西的奥妙对于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山东海边小村小镇的年轻人何等神奇 。到了1886年,一个名叫孙熹圣,出生于胶东掖县,村名叫做“槐树里头”的小伙子,被那三样洋物件神奇的科技含量强烈地吸引着 。于是,这一年他成为登州文会馆的大学生 。在他之后,他的五个弟弟一个姐姐,都先后做了登州文会馆的大学生,成为登州文会馆大学部从1882年成立开始到1952年消失为止,唯一一家七姐弟全做过该校大学生的人家 。话说回来,狄考文到了登州后,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不仅表现出极度的崇敬热爱,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勤奋 。到达登州不久,在连英汉字典都没有的情况下,他藉助一部英日词典和聘请的日籍教师的帮助,迅速掌握中文的听说读写 。短短几年工夫不仅全部“三字经”朗朗上口,一字不错,他给学生讲课时对孔孟之道也常常引经据典,对被称为“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如数家珍 。到1882年大学部正式开办时,狄考文已经是一位汉学学养深厚的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了 。1882年在中国开办大学,头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教材 。当时全世界也找不到一本适合在中国运用的并且学术水準达到欧美一流“大学”水平的中文大学教材或教科书,狄考文从自己培养出的中学毕业生中寻找助手,一边创建大学课程,一边创建学术水準与当时世界接轨的最早的中文大学教材 。从无到有创建几十门大学课程和全套中文教材谈何容易 。在这一漫漫过程中,一些让自己得意的学生,逐步成为他的助手 。孙熹圣的勤奋好学与学业优秀,渐渐得到狄考文等中外教师们的讚赏 。狄考文一步步把孙熹圣也当做助手中的一个,这也是后话 。在登州文会馆里,孙熹圣遇到了一个让他不能不倾心关注的女孩 。就在那个校园里,一幅洋人学者拍摄于北京远郊山巅的长城照片,成为一个奇妙的媒介,在当时中国传统礼教最严格的齐鲁大地上,催生出一段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恋爱并终成眷属的传奇姻缘 。那是19世纪的80年代,整个胶东乃至全中国的汉族女人,人人裹着一双小脚,那时一遇天颳大风女人们走路就必须扶着路边的墙走,望眼登州,全城仅仅一个汉族女人走路不用扶墙,这女孩便是孙熹圣在登州文会馆的女同学,名字叫做隋心慈 。P188-191序言北京是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堪称世界“东方文化之都” 。她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内涵丰富、数目庞大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升,政府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学界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读者对于北京历史文化方面的出版物也表现出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北京又是一座朝着现代化目标迅速迈进的城市,节奏之快、变化之剧已成为这个城市又一个显着的特徵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今天,今天也是“历史”,它是明天的“昨天” 。所以,“今天”如“昨天”一样,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出版物进行记录 。历史是长河,永远奔腾不息 。文化在流淌,随时随地随形 。有人说,“在古老的经典里,时间始终是一个谜团” 。我认为这只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世间万象的演绎从不会停止;在文化的流淌中,世间万象的变化是永恆的 。根据北京的城市性质和以上认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北京学丛书》(该丛书分为“流影”和“纪实”两个系列) 。“北京学丛书·流影系列”,以影像记录为主要表现形式,完成一套以研究为基础,以普及为目的,以服务建设中国特色、北京特点世界城市为宗旨的出版物 。历史长河,文化海洋,忠实记录,流动瞬间——是该丛书名称中“流”字的依据,意在突出忠实记录历史流变中的瞬间 。该丛书内容选择的四项原则是:符合“人文北京”内涵,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适合影像方式,适应出版物市场需要 。“北京学丛书·流影系列”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在符合上述“四项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能自成“一题”或“一体”就可以成为丛书中的一册 。愿每一册“流影”成为北京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张妙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