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学语文〗最适合小学生大文科大格局学习 青铜之最历史课学过吗( 三 )


学完这段历史,请学生归纳一下,伯州犁为什么“上手”指一个,又“下手”指另一个,那么顺其自然成语“上下其手”就出来了,合伙作弊嘛,这个成语还用讲吗?
成语是从历史中来,由历史学成语,是知识产生的方向,而我们由语文而学成语,是反方向的,难度就大了一点 。
以史学文、以文通史
同样,四书五经,都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如果对历史事件熟悉了,只需要看看文言文是怎么记录的,有几个字不认识,有几个词不熟悉,猜也大概猜出来是什么意思 。因此,熟悉了历史再学习文言文,可以事半功倍 。
文史是不分家的,“文”是记录历史的,我们用历史学习了“文”之后,反过来,可以用“文”深入学习历史 。
《尚书》是上古之书,只拿其中的“誓”来作例子,“誓”是记录君王的发言稿,比如《甘誓》是大禹的儿子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做的战前动员令,《牧誓》是周武王伐商时牧野之战前的动员令 。了解了那段历史,再来看看这两篇,既容易理解古文内容,又详细学习了一篇历史 。
在学周朝的建立时,必然从周人的先祖学起,有后稷的出生、有公刘把家族迁居到豳地,有公亶父迁居岐下,有周文王迁都到丰京 。我们引入了《诗经》:
《大雅.生民》记录了后稷的生平,甚至母亲怎么怀孕、怎么生、怎么抛弃了三次,统统都很详细;
《豳风.七月》是记录公刘迁居到豳地后种地、养蚕、贮存冰、祭祀等等;
《大雅.绵》是记载公亶父搬到周原的生活;
《大雅.大明》记录了周文王的父亲结婚、周文王结婚、周武王伐商等 。
周族发源
说它们是古文,也可以说它们是历史,一举两得都贯通了 。
可能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读读《尚书》《诗经》《史记》,但枯燥的很,如果试了我们这个方法,从历史切入,是不是就变的有意思了呢?
我在备课的时候,翻阅了《山海经》《尚书》《诗经》《史记》《左传》《古文观止》等等,适当引入,进行历史和古文的融合 。
现在实验班把春秋学了大半,我会参照《古文观止》,上面有的内容,就在课程设计里有所体现,讲的深入一些 。
文化习俗
今天我们的文化习俗,自然也是从历史中来,在课程设计中会作为“历史小常识”整合进来,比如姓氏的来历、成人的冠礼、有客人有长辈时座位的方位等等 。
甚至青铜器的铸造,器型的用途,陶瓷的工艺分类,天子九鼎六驾等等都在合适的章节中随着历史故事情节融入其中 。
三观养成
当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这么多的历史,目睹了吴王夫差快速崛起,又迅速灭亡;看明白了晋国的“三郤”因为贪婪自大而覆灭,鲁国“三桓”因为团结而长期立于世 。这些生动的历史远远超过了我们对孩子枯燥空洞的说教 。
说一个公子卓的小故事,好像是七八岁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妈妈是不是很漂亮?”,这位小同学很肯定的说:“我妈妈不太漂亮 。因为我爸爸没有那么高的德行,我妈妈要是太漂亮了,会给爸爸带来灾祸 。” 嘻嘻,他小小的年纪明白一个道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活学活用
依然要强调一下,系统学习历史很重要,一旦形成了历史的脉络,历史的整体轮廓,就会发现处处可以学历史 。
看历史体裁的电视剧,可以对照自己的历史脉络,去给剧情挑刺找漏洞找穿帮,或是发生共鸣巩固历史知识 。
我们组织过统一看《大秦帝国》、《孔子》、《赵氏孤儿》等影视剧,把历史学活 。
参观博物馆,更加综合的,立体的去扩展和巩固知识 。比如博物馆里的青铜剑,为什么这么短?为什么没有青铜刀?为什么后来没了青铜剑? 把历史阶段的科技发展都可以结合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