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弃*从文?是为弘扬文艺之所长( 二 )


请注意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鲁迅“非常认真地记笔记” , 可是“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 , “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 “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 , 想必他一定很寂寞” , “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 笔记有“漏记、记错的地方” , 同学“以白眼看待周君 , 把他当成异己” , 最主要的是这样一句话:“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当年的学习成绩 。
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 , 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 , 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全班142人中名列第68名(见周启明著《鲁迅的青年时代》) 。客观地讲 , 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名列中等 , 应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 。如果换了一个混文凭的学生 , 这种中等成绩完全可以说得过去 , 但是作为心高气盛、志向远大的鲁迅能接受吗?他肯定付出的比别人多得多 , 日语还不很流畅 , 年龄相对较大 , 但是成绩平平 , 在一所二流学校得到二流成绩 , 这不能不让鲁迅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他最感兴趣的吗?是他最擅长的吗?学医是最有出路的吗?放弃学医而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 , 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学医无望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 。
即使上面的这种成绩 , 仍然引起一些心胸狭窄、有民族优越感的日本同学的嫉妒 。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 , 语含讥讽 , 怀疑鲁迅的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 , 在这种环境中 , 鲁迅自然愤恨难忍 , 他说:“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 也无怪他们疑惑 。”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对鲁迅来说 , 及时调整专业 , 发挥所长 , 舍医学之短 , 扬文艺之长 , 根据自己的兴趣 , 弃医从文 , 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 , 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
【鲁迅为什么弃*从文?是为弘扬文艺之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