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古八部


契丹古八部

文章插图
契丹古八部【契丹古八部】从东晋建元二年(344年)到隋、唐之际(618年前后),是契丹族的“古八部”时期 。“古八部”指的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个部落联盟 。
基本介绍中文名:契丹古八部
组成: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等
历史时期:北朝时期
性质:部落联盟
历史渊源契丹存在的1000年左右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自4世纪中叶至10世纪初为第一阶段,是形成期;从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为第二阶段,是其发展壮大期,即契丹人建立辽朝时期;辽朝亡后至14世纪中叶为第三阶段,是契丹民族衰落、分解和融合入其它民族的时期 。
契丹古八部

文章插图
契丹族古八部与唐大贺氏八部源流关係表在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即在辽朝成立前的5个半世纪中,契丹人的历史又经历了3个时期:从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即隋末唐初)为古八部时期,7世纪初至8世纪上半叶 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自此至907年阿保机代痕德堇为可汗是遥辇时期 。涅里是辽的始祖 。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 。部落构成古八部是契丹称号出现历史时就有,还是在其后发展中形成的,旧史无征 。从《魏书·契丹传》中载有七部名号及先朝北魏的何辰所在的部不在七部之内分析,北魏时已有八部存在是可以肯定的 。八部名号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于部 。八部来源,相传:“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这种把八部归之于来源同一父亲的八兄弟后裔,显然是后人根据早期传说综合成的,似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契丹最初的诸部,可能是一些近亲或有血缘联繫的集团 。据《辽史·营卫志》,契丹建辽前传统的社会组织模式是八部联盟 。其中,最重要的八部有3个,即古八部、大贺氏八部和遥辇氏八部 。其具体编年序列为:古八部历北魏、东魏和北齐,大体上与北朝相首尾;大贺氏八部始于唐朝贞观之初,终于开元天宝之间;遥辇氏八部始于开元天宝之际,终于辽太祖建立辽朝 。自从元人修《辽史·营卫志》以来,这种先辽时期契丹的八部组织模式和编年序列,遂为历代研习契丹和辽朝历史者普遍接受而成为常识 。近百年来,中外出现的所有相关通史、专史、断代史以及大中专教材,对于契丹建辽前史事的叙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因袭沿用这种成说 。可是,笔者近年在讲授契丹史料学过程中,却发现《辽史·营卫志》关于契丹古八部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元人的牵强附会,而非尽属信史 。(《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部落简史古八部时期契丹人的居住地,按《辽史》记载对比今地理,南到辽宁省朝阳市,北到西拉木伦河,西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南,东至辽河 。实际上,契丹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範围,某一阶段分布区域或无这幺大,或超出这一範围 。具体说,其在被慕容皝破后,“窜于松漠之间”,只在今赤峰市及翁牛特旗一带地;388年为北魏破后,约居于今西拉木伦河南,老哈河以东地区;479年(太和三年)因惧高句丽与蠕蠕侵袭,离开奇首可汗故壤,南迁到白狼水(今大凌河)东,在今辽宁省北票县、阜新市和彰武县一带;553年为北齐破后,一部分被掠居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北)境,余部北遁投奔突厥,后为突厥所逼,其中又有“万家”寄住高丽,约在今辽宁省法库县、康平县境 。6世纪末(隋开皇年间),此三部分契丹人皆臣附于隋,隋听其返回故地,依託臣水(今老哈河)而居,分布在西起今老哈河流域,东到努鲁儿虎山地区 。社会生活古八部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据传契丹人早期有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一名乃呵,他“杀白马灰牛以祭”;二名喎呵,头“戴野猪头,披猪皮”;三名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 。表明当时他们从事游牧射猎,过着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的生活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贺氏部落联盟形成时,因为它们在北魏时的贡物是“名马”,嫁娶时穿的最好衣服是“以青毡为上服”,到了隋代在收葬父母遗骨祝酒时说:“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各部还是“随水草畜牧” 。这一时期契丹人的社会组织,是以部落为单位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八部各自向北魏“朝献”,与北魏交易互市 。各部首领曰莫弗纥(贺) 。军事抗争古八部时期契丹人不仅多次为慕容氏攻破,而且又先后受到高句丽、突厥的侵逼,特别是553年为北齐攻破后,部众被掠10万余口,杂畜数10万头,余部东奔西走 。然契丹人顽强抗争,不仅使部族存在下来,而且随着隋统一中国,在隋文帝杨坚支持下,各部又得以重返故地 。分散的各部认识到只有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力量,才能与别族抗衡和“寇抄”邻近的财富 。契丹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大概就是在返居故地后形成的 。因为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有了“契丹入抄营州”的记事;唐武德初,已“数抄”唐边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