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课堂】孩子泪流满面,父母却一无所知!感受孩子的需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必须中国之最

第337期《家教微课堂》
知乎上有个热帖:《为什么如今某些年轻人越来越怨恨“原生家庭”了》,其下面有2267个回答 。
有的人怨恨父母把自己当工具,有的人怨恨父母太专制,还有的人怨恨父母偏心,也有的人怨恨父母说一套做一套……
这让我想起那句中国古话“怨由亲生”,即怨往往是从亲人身上产生的 。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心生怨恨呢?
感受孩子的需要
古人讲“父慈子孝”,“慈”上面是“兹”,下面是“心”,父母爱孩子的慈悲之心是念兹在兹 。
什么是念兹在兹呢?就是父母关爱孩子,整个身心、所思所想每时每刻都放在孩子身上 。真诚地感受孩子的需要,才不会让孩子心生怨言 。
有时,父母体会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一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
比如孩子不喜欢学钢琴,但父母认为这会给孩子带来出名的机会,坚持让他学 。孩子为此很痛苦,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父母也意识不到 。
【【家教微课堂】孩子泪流满面,父母却一无所知!感受孩子的需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必须中国之最】这些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为什么却感受不到孩子的需要呢?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自己没达到的成就要求孩子 。痛苦是孩子的,焦虑也是孩子的,父母还在想自己的造子成才计划 。
说到底,是父母的心不清净 。
《大学》中有一句话“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放在家庭教育中,说的是父母应该端正自己的心,修身从修正自己这一颗心开始,时时刻刻达到清净、平等、正觉 。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要用心省察 。这样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
需要注意的是,感受孩子的需要并不意味着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 。倘若父母溺爱孩子,很容易让其养成任性的习惯 。
如果平时在家,孩子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甚至超过老人,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然享有优待,是这个家的中心 。
倘若有一天孩子的需求与其他家人产生冲突,比如孩子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需要不少钱,但家里有老人住院也要花钱,两者孰轻孰重,一般父母都能分得清 。但早已养成自我中心意识的孩子就会对父母口出怨言,甚至怨恨他们没本事,害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
不能只要求孩子
《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意思是你端正了自己,把自己做好了,但是不去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导致别人的怨恨 。
同理,如果你处处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不到,孩子就会不服气 。
比如不少父母一下班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游戏,孩子好奇地凑过来看,他喝令孩子去看书;还有的父母在客厅打麻将,却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就赶紧回房间写作业 。
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好榜样,却希望孩子自动自觉地做好,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 。没有先端正自己而去要求孩子,往往会让亲子之间生出嫌隙 。
《大学》有言:“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行的父母,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孩子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孩子作恶 。自己做到之前,绝对不会先去要求别人 。
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自己做出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学着做 。古人有句话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 。如果只是用言语去教导,孩子就会跟你争辩是非,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
《中庸》中讲到君子的修身就像弓箭手射箭一样,发现没有射中靶心后,会马上反省自己 。父母的修身也要像弓箭手射箭一样,发现孩子的言行不合己意,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是否有德行、能力不到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