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发现迄今国内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 濉溪的中国之最

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发现于2018年9月 , 位于濉溪县北关沱河路北侧 , 因濉溪县北苑风景棚户区改造工程施工时发现 。据载 , 明朝至民国濉溪境内分布几十家酒坊 , 濉溪酿酒作坊遗址群主要沿濉溪县故城内后大街两侧分布 , 东至老濉河以东200米 , 西到西城门处 , 东西长约1500米 , 南北长约200米 , 面积达30万平方米;前大街东西长约700米 , 南北长约100米 , 面积达7万平方米 。合计达37万平方米 。2019年3月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 , 连同清理被施工单位破坏的1000余平方米 , 清理面积已近3000平方米 。
考古新发现
【安徽濉溪发现迄今国内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 濉溪的中国之最】▲濉溪县民国时期酿酒糟坊分布图
▲大同聚坊和魁源坊遗址全貌
▲大同聚坊的全貌
共清理三个糟坊的遗存 , 自西向东分别是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主要有5个蒸馏灶、1个储池、1处制曲房、1处曲池、3处晾堂、近40余处发酵池、5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20余处房址、3条道路、百余个灰坑 。由于大同聚坊被破坏严重 , 仅清理出3个蒸馏灶、1处晾堂、1口水井、15处发酵池、1条排水沟、10余个灰坑 , 祥源坊多数被民房占压 , 因此清理的面积比较有限 , 仅清理出1个蒸馏灶的烟道部分、1处房址、1条道路、1口水井、9个灰坑 。下面以魁源坊为例介绍:
发现有1个蒸馏灶、1个储水池、1处制曲房、1处曲池、2处晾堂、近18处发酵池、1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10余处房址、2条道路、90余个灰坑 。酿酒设施遗存主要集中在一个南北通透的F16内 , 少量酿酒遗存在F16外 。
蒸馏灶
▲大同聚坊蒸馏灶
▲大同聚双蒸馏灶Z3和Z4
▲魁源坊蒸馏灶及周边遗迹
蒸馏灶由操作间、火门、火塘和烟道组成 。总长6.6米 , 火塘1.7米 , 操作间由青砖石块混合砌筑成长方形 , 火门为长方形 , 火塘砖砌圆形 , 灶壁抹有一层三合土 , 已被烤红褐色 。烟道较长 , 且靠近火膛处狭窄 , 延伸至烟囱处则越来越宽 , 主要是为了延长炭火的停留时间 , 增加抽力 , 提高燃烧效率 。
储水池
▲储水池及其排水沟
位于蒸馏灶西北角 , 圆形 , 尚存有铁锅 , 铁锅周边向上砌筑五层青砖 , 锅直径约0.9米 , 深约1.0米 。储水池主要是承接蒸馏灶出的热水 , 水池壁有一个出水孔连着一条南北向排水沟通向城外 。该池主要是储存热水 , 供工人洗漱或洗澡用的 。
发酵池
▲魁源坊内长圆形发酵池
发现数量较多 , 且比较集中 , 形制多样 , 分为泥池、砖池、砖泥混筑池以及缸池 , 按形状分圆形、长圆形、亚腰形、长方形等 。有的窖池底部存有黄水坑 。酒窖泥为青绿色 , 晒干后呈现红色、褐色和白色等 。
水井
1口 , 均为砖砌 , 井底用木料做基础 , 以上砖砌 , 上小底大 。深度6至7米 , 靠近蒸馏灶位置 , 主要是便于取水 。酿酒除粮食原料外 , 良好的水源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酒在冷凝时也需要大量流动水 。
晾堂
▲魁源坊晾堂
分为上下两个时期的晾堂 。用于配料、拌料、堆积和晾晒酒糟的场地 。上层晾堂在蒸馏灶的南侧约2米处 , 三开间 , 长5米、宽4米 。青砖铺地 , 发酵原料中又含有丰富的酸性物质 , 并且在拌料时木铲的磨擦等原因导致地坪呈现凸凹不平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