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运筹管理


国际运筹管理

文章插图
国际运筹管理【国际运筹管理】国际运筹管理就是将全球不同地理位置的原物料、製造能力、劳力、以及市场做最好的组合,以达最有效率的目的 。其是一种跨国界的供应链之资源整合模式,在多国规划并执行企业运筹管理活动,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製造、仓储运送到市场行销和客户服务等,来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和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以增加市场竞争力,进而达成企业之利润目标 。
基本介绍中文名:国际运筹管理
外文名:GlobalLogisticsManagement
趋动力:市场因素等
目标:达成企业之利润
基本含义国际运筹管理(GlobalLogisticsManagement)概念之兴起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密不可分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变短,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或特徵走向多样化,且对交货的时间与质量更加严格,也因此造成企业营运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能更接近市场、迅速的服务顾客,必须进行全球化的市场行销,并且思考如何能以最低成本,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并正确无误地送达顾客所指定之地点 。因此国际运筹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与潮流 。简介国际运筹的内涵即是先将製造、运输、行销等生产方式朝生产零聚化进行,再予以整合 。即是将物流、资讯流、商流、资金流透过产销供应链管理,使製造、销售与维护管理以全球性的眼光形成最佳组合的生产管理模式,并透过快速回响系统掌握消费市场信息、通路资讯,以有效掌握商机并提升竞争力 。对于国际运筹之定义,尚有学者认为是强调企业在全球的生产、组装与行销程式间之整合规划,企业随时依据各区域市场的需求调整企业的局部程式与整体流程的规划,并将有限的资源来做最合理化的分配 。综合上述,运筹管理即是要进行:整合区域与全球资源 。强化核心能力,形成坚实的供应体系 。快速生产、及时交货,并分享衍生的信息情报 。演进就国际运筹之发展来看,早期强调运输、仓储、存货政策及订单处理,以达成準时具成本效率的服务 。1980年代中整合性物流兴起,重视透过加值供应链,适时、适地将高质量产品送至顾客手中 。而1990年代以后,厂商为了在激烈的环境下求生存,开始思考如何和上下游厂商进行策略联盟,共同合作以追求双赢,为顾客与本身创造更大的价值与利益,因而开始将整合範围向供应链延伸 。当供应链管理跨越国境与地域性时,就形成国际运筹模式 。全球化的市场,从供货商到消费者、从生产据点、经配销点到消费点,为因应区域不同、供货商及顾客要求不同使得国际运筹模式开始广为讨论与运用 。趋动力国际运筹管理之趋动力1.市场因素(1)、由于新技术不断开发,企业生产能力增强,导致供过于求,当国内市场已近趋饱和时,必须向璧外扩张市场 。
国际运筹管理

文章插图
国际运筹管理(2)、若生产基地愈接近市场,企业便愈可对客户提供较佳的服务及保障 。(3)、许多企业的需求机会存在于国外及新兴市场 。(4)、由于网路科技时代迅速传递全球信息,使得全世界对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 。(5)、企业因着全球竞争之故而成为全球公民,同时提供全球性产品,并有机会招募世界各地优秀员工 。2.成本考虑(1)、海外具具有廉价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原物料、能源及资金 。(2)、供货商与顾客的供应链若紧密整合,可有效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如生产设施与外围) 。(3)、企业可利用当地资源,将生产设定于相关技术发展重镇(群聚),对公司而言是最有效的发展策略 。3.科技力量(1)、信息科技的快速进步,使企业一方面受到时间压缩的威胁,必更快反映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提高国际营运的控管能力,可更快掌握各地的生产状况,因而加速了企业在国际扩张的发展 。(2)、透过信息迅速传递,可以加速订单处理、生产及运输规划,有利于企业实时对市场做出反应 。(3)、在世界不同的区域,企业可以找到不同的替代零组件以及技术运用,而且必须有能力快速、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 。(4)、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企业可在适当的区域,进行研发与设计 。4.政治及经济因素(1)、国际间对于投资、贸易等法规的改变,是造成国际运筹兴起之原因之一 。(2)、各国的关税及贸易协定 。发展重点国际运筹管理之发展重点企业在导入国际运筹管理时,必须要先思考以下几项重点:1.市场行销(1)、市场产品策略:公司所发展的产品是全球性产品或区域性产品?若是区域性产品,仍然可以部分共通零件来进行组装,以达成更高的供应链效率 。(2)、市场行销全球化之需求管理:依据区域性的基础来进行需求预估及产品资源以执行行销及业务计画(市场区隔及差异化) 。(3)、顾客管理策略下之订单履行:维持集中式的信息架构,让区域性顾客以等同于区域性或地方性的供应链效率,从全球供应链中收到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