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

文章插图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 , 号板桥先生 , 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而后调任到潍县作官 , 恰逢荒年 ,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 , 有人阻止 , 但他将百姓置于首位 , 开官仓赈济灾民 , 上万人得以活命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郑板桥开仓济民
外文名称:Zheng Banqiao open jermin
作品别名:开仓济民
文学体裁:文言文
原文郑燮 , 号板桥 , 清乾隆元年进士 , 以画竹 , 兰为1长2 。曾任范县令 , 爱民如子 。室3无贿赂4 , 案无留牍5 。公之6余7辄8与文士畅饮咏诗 , 至9有忘其10为长吏11者 。迁12潍县 , 值13岁荒 , 人相食14 , 燮开仓赈济 。或15阻之 , 燮曰:“此何时 , 若辗转申报 , 民岂16得活乎?上有谴17 , 我任18之 。”即发谷与民 , 活19万余人 。去20任之日 , 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为:作为 , 当 。
    长:擅长 。
    室:家 。
    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
    无留牍(dú):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 公文 。
    之:的 。
    余:空闲 。
    辄:就 。
    至:甚至 。
    其:他 , 指代郑板桥 。
    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
    迁:工作调动 , 迁到 。
    值:遇 , 遇到 。
    食:吃 。
    或:有的人 。
    岂:怎能 。
    谴:谴责、责备 。
    任:承担责任 。
    活:救活 。
    去:离开 。
译文郑燮(xiè) , 号板桥 , 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 , 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 , 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 , 不受贿赂 , 案件处理的很快 , 没有积压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 , 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 , 恰逢荒年 , (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 , 有人阻止他 , 郑燮说:“这都什幺时候了 , 如果向上申报 , 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 , 所有罪名 , 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 , 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期到的时候 , 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文中郑板桥形象从文中郑板桥不受贿赂、爱与文人喝酒吟诗、从不拖欠公文、遇饑荒时果断开仓救民反映出郑板桥是一个有才、关心百姓、爱民如子、平易近人、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 。背景清代知名画家郑板桥先生 , 任潍县县官时 , 恰逢大荒 , 百姓饿至欲人吃人地步 。郑县令下令开仓济民 , 缓解了当时的饑荒 。公众感恩戴德 , 称他清正廉明 , 爱民如子 , 一时传为佳话 。郑板桥辞职后 , “一肩明月 , 两袖清风” , 只带着一条黄狗、一盆兰花 。从此隐居乡里 , 以卖字画为生 。真题(2012山东聊城中考语文试题)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室无贿赂 , 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 , 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去任之日 , 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1.A 说明:本题2分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 , 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说明:本题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 , 三点及以上得2分 。人物简介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 , "燮"读音xieˋ , 字克柔 , 号板桥 , 板桥道人 , 江苏兴化大垛人 , 祖籍苏州 , 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 ,  , 世称“三绝” ,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 , 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 , 成就最为突出 。着有《板桥全集》 。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 。乾隆时进士 , 曾任潍县县令 , 书画史 。江苏兴化人 ,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 , 雍正十年举人 , 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 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 , 忤大吏 , 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 , 均居扬州 ,  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 , 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 , 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 , 借草书中之中竖 , 长撇运之 , 多不乱 , 少不疏 , 脱尽时习 , 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 , 隶、楷参半 , 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 , 以进士选县令 , 日事诗酒 , 及调潍县 , 因岁饥为民请赈 , 忤大吏 , 罢归 , 居扬州 , 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 , 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 , 随手题句 , 观者叹绝 。所作卖画润格 , 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 ,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绝中又有三真:真气 , 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 , 次则兰、石 , 但也画松画菊 , 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生于1693年11月22日 , 卒于1765年1月22日 , 享年七十三岁 。清代的郑板桥 , 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 ,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 , 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相关信息1. 画竹: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 。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 , 书法有行款 , 竹更要行款 , 书法有浓淡 , 竹更要有浓淡 , 书法有疏密 , 竹更要有疏密 。”他擅写竹 , 更将款题于竹石间 , 以竹之“介于否 , 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2. 工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 , 再加入兰竹笔意 , 写来大小不一 , 歪斜不整 , 自称“六分半书” , 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 , 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3. 擅画兰竹:体貌书朗 , 风格劲峭 , 自称“四时不谢之兰 , 百节长青之竹 , 万古不败之石 , 千秋不变之人” 。蒋士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 , 波磔奇古形翩翩 , 板桥写兰如作字 , 秀叶疏花是姿致 。”这段话 , 将“书”与“画”在他作品中的关係真是说得透剔极了 。4.书画特色:独创写意 , 着意趣味 。他自谓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5.诗文特性:(1)去陈旧套语 。(2)白话代替古典 。(3)暗喻民族志节 。郑燮(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 , 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 , 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 , 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 , 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 , 令人望之生“敬” 。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 , 翻风复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 , 写出龙鬚凤尾来 。”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 , 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燮六十自寿》:“常如作客 , 何问康宁 。但使囊有余钱 , 瓮有余酿 , 釜有余粮 ,  取数页赏心旧纸 , 放浪吟喔 。兴要阔 , 皮要顽 , 五官灵动胜千官 ,  过到六旬犹少 。” 定欲成仙 , 空生烦恼 。只令耳无俗声 , 眼无俗物 , 胸无俗事 , 将几枝随意新花 , 纵横穿插 。睡得迟 , 起得早 , 一日清闲似两日 , 算来百岁已多。6. 对联: ◎ 室雅何须大 , 花香不在多 ◎ 汲来江水烹新茗 , 买尽青山当画屏 。(题焦山自然庵) ◎ 从来名士能评水 , 自古高僧近斗茶 。(题茶馆) ◎ 删繁就简三秋树 , 立意标新二月花 。相关连结材料一:郑板桥辞官以后 , “一肩明月 , 两袖清风” , 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 ,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