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纪念馆


郑板桥纪念馆

文章插图
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 , 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牌楼北路2号 。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 。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 , 迎门为大型花岗岩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 。
【郑板桥纪念馆】该馆藏品1181件 , 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 , 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 , 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郑板桥纪念馆
类别:纪念馆
地点: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
竣工时间:1983年11月
馆藏精品:郑板桥集
面积:6000多平方米
纪念馆介绍郑板桥纪念馆是纪念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专业性博物馆 , 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 。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
郑板桥纪念馆

文章插图
郑板桥纪念馆历史发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 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县东门外古板桥 。是时 , 华喦12岁 , 高凤翰11岁 , 边寿民10岁 , 汪士慎8岁 , 李鱓8岁 , 金农7岁 , 黄慎7岁 。这些未来的“扬州八怪” , 如一颗颗棋子 , 散落在康乾盛世各自的土壤上 。古板桥是兴化古城东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木板桥 , 郑板桥故居所在的巷子叫竹巷 。板桥曾说:“予家有茅屋两间 , 南面种竹……”这曾经种竹的茅屋 , 兴化市政府于1983年对其进行了修缮改造 。故居南边是偏房 , 北边是正屋 , 俗称“郑家大堂屋” 。赵朴初和刘海粟两位大师分别为故居门厅题写“郑板桥故居”和“板桥故居”的匾额 , 从门厅入 , 见一照壁 , 左拐便豁然进入院子 , 院子里郁郁蓊蓊 , 老竹新篁散发着清香 , 盆兰、芭蕉点缀其间 , 青苔累累暗示着故居的久远 。1993年兴化市政府又在郑板桥纪念馆的基础上扩建为兴化市博物馆 , 舒同、启功两位先辈先后书写了馆名 。新馆与历史遗蹟四牌楼、李园连成一片 , 构成古城兴化新的文化村落 。馆内概况郑板桥纪念馆亦称兴化市博物馆 , 位于城区中心地段 , 占地6000多平方米 , 粉墙黛瓦 , 曲廊环绕 , 系三层仿古建筑 。馆内庭院中板桥塑像矗立 , 奇石修竹辅之 , 有水池、池边嵌石 , 犬齿相依 , 参差有致 , 逢夏季 , 池内睡莲盛开 , 红鲤穿梭其间 , 别有一番情趣 。馆内主要有《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兴化历代名人》、《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等陈列展览 。
郑板桥纪念馆

文章插图
郑板桥处正南的四牌楼上悬挂47块匾 , 记载了兴化历史上74位前贤的事迹 , 为后人所景仰 , 匾上题字都出自当代着名书法家之手 , 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故居北屋挂有一幅漆画 , 漆画两侧的对联是郑板桥在范县任上所作:“秋从夏雨声中入 , 春在寒梅蕊上寻 。”原在东西两侧的兰石图和墨竹图都是清代原物 , 现都已被收藏 。郑板桥卧室在堂屋东边 , 橱柜、衣箱、灯台等都是他使用过的旧物 , 后人将“难得糊涂”的其他仿品陈列其中 。堂屋西边是郑板桥的乳母费氏的房间 , 房内陈列着郑板桥的大事年表 , 以及各类研究郑板桥的着作、论文 。院子的东侧是厨房 , 内有木刻对联:“白菜青盐籼子饭 , 瓦壶天水菊花茶” , 是郑板桥写给他的表兄袁安石的 。故居南边的门楣上有“聊避风雨”的砖刻 , 下有一棵新竹傲然挺立 , 如板桥老人“删繁就简”的影子 。馆藏真迹该馆藏品1181件 , 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 , 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 , 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 。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複製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着、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 。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 , 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 。粉壁黛瓦 , 兰竹萧疏 , 保持“室雅何须大 , 花香不在多”的原貌 。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 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