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 。郑板桥是清朝着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郑板桥知潍县
创作年代:清朝
作品出处:《板桥全集》
作者:郑燮,字板桥
郑板桥知潍县人物简介郑板桥,乾隆间知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饑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 。监生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 。一时豪富鹹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 。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捽(zuó):揪住 。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无数 。【译文】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饑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饑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饑民,使饑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幺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揪住他们头髮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去 。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点评】郑板桥是清朝着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后人多知他为文人,然而他还曾是一位开明的官吏 。他五十岁时,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他历经宦海浮沉,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所以更加愤世嫉俗,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 。[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板桥乃大兴工役() (2)以工代赈()(3)监生以事上谒()(4)一时豪富鹹惮之()2.下列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B.召之入/足踏之C.逐之出/黔之驴D.一时豪富鹹惮之/公将鼓之3.下列句中的“鹹”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时豪富鹹惮之B.鹹受其益C.村中闻有此人,鹹来问讯D.小赐不鹹,独恭不优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此类活用的两项是和 。A.开厂煮粥,轮饲之B.则右窭子而左富商C.辄坐大堂,召之入D.或捽头黥面,逐之出5.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或 命 皂 卒 脱 其 帽 足 踏 之 或 捽 头 黥 面 逐 之 出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 。②瞋目大骂曰:“驼钱骡有何陈乞?”③一时豪富鹹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 。7.郑板桥为什幺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从文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①于是,就 ②救济 ③拜见 ④害怕2.B(代词,他,指监生;A代词,指饑民/结构助词,的;C代词,指监生/结构助词,的;D代词,指郑板桥/语气助词,无实意 。)3.D(普遍;A B C义同,全,都 。)4.A和B(饲:使动用法,使……得到饮食;右:名词用如动词,维护,保护;左:名词用如动词,压抑,抑制 。)5.或命皂卒脱其帽/足踏之/或捽头黥面/逐之出 。6.①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 。②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幺要说的?”③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7.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郑板桥是一个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勤政为民、愤世嫉俗、清正廉明的封建官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