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 四 )


文章插图
当代资深国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指出:胡佩衡先生功力深厚 , 虽入手于“四王”但笔墨更近明四家沈、唐骨法 。1949年后胡佩衡先生注重写生和笔墨锤鍊 , 其晚年笔墨更为老道、精湛 。胡佩衡先生是早期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 , 他尊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创始人金北楼为师长 , 但金、胡之间没有嫡传式的师生关係 , 胡佩衡也没有像其他北楼弟子们冠以“湖”字号 。50年代以降 , 胡佩衡谋求山水画的新风格 , 先后到丰沙铁路沿线(1953年)、广西桂林和湖南韶山(1956年)写生 。其中桂林写生 , 以浓重热烈为宗 , 成为晚年风格的转折点 。如秦仲文所说:“写桂林风景 , 笔意之辣 , 气象之厚 , 青黛之浓 , 丹黄之粲 , 都显示出奔放雄奇、与年俱老的画境 , 而达到他所追求的推陈出新的成就 。”具体说 , 这种新风格的特点是:构图简洁 , 喜取近景特写 , 不再有山重水複、重峦叠嶂的景象;笔墨厚重 , 多以强悍的焦墨勾皴点画;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 如石青、石绿、铅粉、洋红等 。概言之 , 这些作品用重彩而能写意 , 独树一帜 。胡佩衡对自己的“衰年变法”也很满意 , 有诗曰:“万寿菊黄又一年 , 衰年变法气沖天 。夕阳无限春常在 , 树茂山崇晚更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