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尔·布雷查兹

拉法尔·布雷查兹【拉法尔·布雷查兹】拉法尔·布雷查兹,生于1985年6月30日,波兰钢琴家 。2005年第15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也是迄今唯一一个同时囊括包括波兰舞曲﹑马祖卡舞曲﹑协奏曲等所有乐曲种类最佳演绎奖的大满贯得主 。同时,也是主办国波兰在30年后重夺此项赛事的冠军 。
基本介绍中文名:拉法尔·布雷查兹
国籍:波兰
出生日期:1985年6月30日
职业:钢琴家
主要成就:2005年第15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职业生涯全球各色钢琴比赛多如牛毛,每个月都会产生好几个钢琴比赛冠军 。钢琴比赛,似乎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为年轻音乐家打开事业 。但有一个比赛无论如何是个例外,那就是五年一届的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2005年十月,第十五届萧邦钢琴大赛的评审全票通过,毫无异议地把桂冠授予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查兹(RafaBlechacz) 。据说,布雷查兹在第一轮演奏之后,就已经被视为桂冠的当然拥有者了 。萧邦大赛历史上有过数次冠军空缺的纪录,但唯有这次,第一次,亚军空缺,因为布雷查兹高出其他选手太多 。

拉法尔·布雷查兹

文章插图
拉法尔·布雷查兹大赛评审约翰·奥康纳听了布雷查兹演奏后说,“他是我一生中有幸遇见的一位伟大艺术家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当年只有20岁 。另一位波兰钢琴家亚当·罗兹拉克在比赛前就听过布雷查兹的演奏,后来他为布雷查兹的首张萧邦专辑撰写了文案,称讚布雷查兹不但拥有灿烂、精準的技巧,而且那种诗意、成熟和聚焦程度更是相得益彰 。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布雷查兹是萧邦钢琴大赛历史上第四位获得桂冠的波兰人,前三位分别是女钢琴家车尔尼-斯特芳斯卡HalinaCzerny-Stefańska(1949),亚当·哈拉谢维茨AdamHarasiewicz(1955)以及克里斯丁·默尔曼KrystianZimerman(1975) 。整整三十年之后,布雷查兹似乎重现了齐默尔曼的辉煌,他刚出现在舞台上,就以非同一般的气度,征服了听众和评审 。布雷查兹并非生于大城市,父母也不是音乐家,但他们为小拉法尔提供了理想的成长环境,八岁进入毕得格煦市的阿瑟·宾斯坦音乐学校,七年后入当地的音乐学院 。他主要师从波波娃-齐德隆教授(KatarzynaPopowa-Zydroń) 。赢得萧邦大赛之前,拉法尔得过多个赛事的冠军,譬如日本滨松(Hamamatsu)和摩洛哥国际钢琴比赛 。虽不是顶极赛事,但为萧邦比赛折桂做了铺垫 。布雷查兹说,萧邦比赛让波兰钢琴家感觉意义重大,导致患得患失,总是马失前蹄 。而自己把它当作必须历练的舞台之一,牢牢记住恩师的话:“在所有比赛中都名落孙山并没什幺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对音乐的热爱 。”他承认,居然获得冠军,自己也吃惊不小 。事先他根本没有什幺野心,每轮比赛之后,布雷查兹就回家乡休息,不听电台,也不看报纸,最喜欢到树林里散步 。让他最兴奋的是自己的偶像,1975年获得萧邦比赛冠军的同胞齐默尔曼给他发来贺信,说有什幺困难,可以随时找他帮忙 。作品评价布雷查兹2005年十月获奖,之后和环球DG唱片签下契约,但一直到两年之后,07年七月,他才走进录音室,录製他的首张萧邦专辑 。对于这张迟到的专辑,他说:“我获奖之后,突然,所有的人都来听我演奏,成了众矢之的,这让我感觉负担很大,要儘可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备才行 。”
拉法尔·布雷查兹

文章插图
拉法尔·布雷查兹作品首张萧邦专辑,一定要有一部分量最足的曲目 。布雷查兹的最终选择是萧邦全套24首前奏曲,外加两首前奏曲和两首夜曲作为补白 。布雷查兹说:“24首前奏曲的创意无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丰富乐思,幅度广阔 。我把这24首小曲子处理成一个整体,包含内在的紧张度和戏剧感 。”补白的两首夜曲都是作品62号,萧邦两首最后的夜曲,作品62号中的两首,B大调与E大调 。布雷查兹对这两首夜曲很有心得,认为自己能令人信服地展现两首杰作中的多面性 。他钟爱第一首B大调,认为足以和印象派音乐媲美 。萧邦演奏风格上,如今有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不同倾向,布雷查兹无疑倾向于前者,他说自己的风格也许能称之为“孟德尔颂式”的,也许和早期大量学习演奏古典曲目有关 。其最高的準绳是塑造完整的音乐形式,同时儘可能展现细节 。布雷查兹说自己对萧邦的处理,受到不少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他在演奏巴赫、维也纳古典乐派和德彪西的作品时,居然和萧邦音乐触类旁通,德彪西对色彩的控制、对声音的塑造,对演奏萧邦帮助尤其大 。波波娃-齐德隆教授有意识地让布雷查兹多弹德彪西,作为演奏萧邦的预备曲目 。当然,他对萧邦也有特殊感情,“我演奏萧邦时,有回家的感觉,这来自于我的直觉和潜意识,我感觉就是应该这样处理 。”布雷查兹弹的《B大调夜曲》,确有印象派的味道 。速度很慢,结果是让线条感弱了不少,尤其在和声变化的关节,细腻,色彩感觉很强,很像二十世纪初的印象派了,而且弹得很清爽,不加调料,是特别乾净的那种现代的印象派 。记得陈丹青(blog)评罗丹,太多线条、太十九世纪、太过于李斯特 。这组类比也令我联想起对萧邦的演绎变化,圆润的线条感不再是首务,如波利尼的遒劲泼墨,或如布雷查兹的清爽色块,都是别有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