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七言绝句 秋月

秋月(程颢七言绝句)【程颢七言绝句 秋月】《秋月》是北宋诗人朱熹(一作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这首诗中,诗人藉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秋月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宋诗钞》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朱熹(一作程颢)
作品原文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⑴,空水澄鲜一色秋⑵ 。隔断红尘三十里⑶,白云红叶两悠悠⑷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头:碧绿的山头 。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⑵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动的溪水像秋色一样明朗、澄清 。⑶“隔断”句:指溪水距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远 。三十,非确数,只是写其远隔人世,写其幽深 。红尘,佛教徒把人间称为红尘 。此泛指人世间 。⑷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白话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 。幽静的秋色是多幺令人陶醉啊!创作背景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 。《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当改正 。根据题意,当知此诗作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前两句借水中的倒影写景 。这两句诗实际上化用了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诗的意境 。因为清溪不可能流过碧山头,所流过的只能是碧山头在水中的倒影 。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 。如果没有天地间瀰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了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后两句即景抒怀 。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徵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 。从象徵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 。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蕩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名家评价北京大学教授张鸣:“秋天的色彩特别丰富,这在此诗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诗中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黄叶,它们还相互叠加,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明丽而令人愉快的图画 。”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题为‘秋月’,然清溪碧山、白云红叶,景物描写恰如白昼,内此显现月的皎洁与秋空的澄净,构思巧妙;当然作者的主旨还是借澄空的景色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但正如在月夜下写白云、红叶总给人以隔断的感觉一样,这种过分的‘猜’、‘空’、‘澄鲜’,似乎也给人一种做作之感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年),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其着作甚多,有《朱文公集》 。在教育方面,辑定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