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周年之际,重估百度 中国之最大全常识百度文库

20年前,中国迎来了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浪潮,个人电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此后,中国的网民人数开始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
20年前,自1995年起飞的dot泡沫达到了顶峰,虽然第二年泡沫轰然破裂 。但这一时期催生的互联网公司和商业模式,留下的光纤宽带和基础设施,却影响至今 。
有一家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轨迹,参与了几代网民精神生活,改变上百万中小企业做生意方式的公司,也诞生于20年前 。
继腾讯、阿里巴巴之后,百度也迎来了20岁生日 。百度20周年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看到技术如何成为一家公司的底气,帮助它度过困境,跨越周期 。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用户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互联网的创造者,并思考如何消除新时代的“数字鸿沟” 。让我们回溯中国经济艰难的“触网”之路,为产业互联网的推进提供借鉴 。
从超链分析到人工智能:百度的技术信仰
“从我心底里面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模仿者,即使从第一天开始做百度的时候 。”在C2C(Copy to China)之风盛行的中国互联网圈,李彦宏可能唯一一个有底气说出这番言论的大佬 。
毕竟,他1997年提交的超链分析专利,为后来的搜索引擎奠定了基础,这一专利甚至早于广为人知的谷歌PageLink专利 。正是依靠其“世界前三搜索引擎专家”的身份,李彦宏拿到了第一笔投资,成为百度20年的起点 。
在百度之前,搜狐将门户概念引入中国,成为风光一时的弄潮儿 。网易依靠着163.net的免费邮箱,打下了第一片地盘 。腾讯直到开发出了ICQ的汉化版,才结束了什么业务都敢接的“外包时代” 。
百度则在自有技术之上,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中国互联网圈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百度的技术,百度从创业之初展现出的技术基因有目共睹 。
百度第一批员工与早期投资人合影,右二为李彦宏 。
七剑客之一的刘建国是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天网”之父 。那时,刘建国的邮箱经常会收到询问搜索引擎情况的邮件 。1999年的一天,他收到了李彦宏发来的邮件,邀请他一起在中国研发一款搜索引擎 。
在李彦宏伸出橄榄枝之前,刘建国已经见了不下20家国内的上市公司,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公司没有一家真正想把搜索引擎做好,只想炒个概念,让股价飞涨,所有人问的问题都是“你什么时候盈利、怎么盈利” 。
或许正是因为与李彦宏技术大牛之间的惺惺相惜,刘建国毅然离开北大副教授的优渥环境,成为了百度的1号员工 。
从早期创业氛围来看,百度是一家工程师文化主导的公司 。百度并不像搜狐一样将硅谷文化照搬回来,而是将硅谷开放、创新的文化与国内务实、刻苦的工程师文化结合了起来 。
百度七剑客之一的王啸对创业初期的工作状态仍记忆犹新,“团队编程简直到了忘我的境地,我经常一抬头发现天已经黑了,再一抬头,就到了清晨,真的忘却了时间 。由于情绪亢奋、精神集中,忘记吃饭和喝水也是常事 。甚至凌晨12点回到住处,电梯都关了,我们还觉得到家挺早 。”
事实上,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并不关注工程师文化,新浪、搜狐都以编辑为主 。百度是那时鲜有的工作氛围像硅谷的创业公司,不会用制度、纪律管理约束员工,而是用使命主动激励人做事,给予了工程师足够的尊重和自由空间 。
2000年5月,百度开发出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一年后,国内80%的门户网站都成为了它的客户 。百度凭借着更优异的搜索技术,成为中文互联网搜索基础设施提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