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被康熙智擒将要杀头之际靠一招儿保住了性命

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 , 鳌拜的名声可以说一差到底 , 是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 。他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 但在受命辅佐小皇帝时 , 弄权乱政 , 妄自尊大 , 最后被年轻的皇帝智擒为阶下囚 。
不过 , 罪孽深重的鳌拜并没有被康熙帝杀头 , 关键时刻 , 老奸巨猾的鳌拜靠一招儿保住了脑袋 。
史料记载中 , 鳌拜的生年不详 。只说其出身将门 , 精通骑射 , 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 , 屡立大功 。以战功封公爵 , 曾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 , 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
顺治八年(1651年) , 十四岁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福临亲政后 , 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 , 生死与共” , 忠心耿耿 。遂对鳌拜极为敬重 , 视为心腹重臣 。从此以后 , 鳌拜随侍顺治身边 , 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 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 , 年轻的顺治(福临)去世 。临终前顺治帝立下遗诏 , 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 , 以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为辅政大臣 。顺治死后 , 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 , 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影响很大 , 但誓言与事实往往不可能真正一致 。
网络配图
从顺治去世到康熙(玄烨)亲政这十几年 , 鳌拜的种种所为 , 不能说都是干的坏事 , 但主要是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 加上骄横跋扈、目无幼帝 , 逐渐成为朝野的重患 。
康熙六年(1667)六月 , 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病死 。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 , 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举措 , 却在其身后为解决鳌拜问题提供了良机 。
这一年 , 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 。索尼上书朝廷 , 请小皇帝玄烨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 , 开始亲政 。于是这年七月少年皇帝亲政 , 并加恩辅臣 , 仍命佐理政务 。
玄烨虽然顺利亲政 , 却一时却无法应对权势倾天的鳌拜 。此时 , 另一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 , 自己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
这个自动卸职举动别有意味 , 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 , 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 。
贤臣的这一招 , 触及到了鳌拜的要害 。可鳌拜却根本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 , 马上做出反击 。他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 , 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
少年康熙心中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 , 但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 。鳌拜则气势汹汹 , 竟在御前“攘臂上前 , 强奏累日” , 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 并诛其族 。
可能鳌拜没有想到 , 他强迫皇帝杀掉苏克萨哈 , 已经在康熙心里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
至此 , 索尼已死 , 苏克萨哈被杀 , 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 , 鳌拜更加肆无忌惮 , 为所欲为 。
十四岁的少年康熙(玄烨)虽然每天亲政 , 鳌拜却不还权于他 。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 , 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 , 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 , 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 , 因此 , 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此时的鳌拜 , 已经对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