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文章插图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单乐章的钢琴与管弦乐团协奏曲 , 其作者为拉赫曼尼诺夫 , 这也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创作于1934年 , 这部作品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 , 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而创作 , 这部作品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 , 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 , 而是第18个变奏 , 整部作品到这突然放慢 , 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 , 优美无比 , 动人心魄 , 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 , 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 , 质朴平和 , 热情逐步增长 , 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外文名称: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谱曲:拉赫曼尼诺夫
音乐风格:古典音乐
作品简介《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俄语:Рапсодия на тему Паганини , 英语: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俄罗斯裔美国藉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诺夫在1934年创作的A小调24段变奏曲 , 作品编号43 , 由钢琴独奏配以管弦乐团伴奏 , 类似钢琴协奏曲 。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文章插图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DVD封面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 , 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 , 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 , 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 。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 , 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 , 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 , 又很符合协奏曲 。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 , 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根据《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乐谱上的说明 , 拉赫玛尼诺夫在1934年7月3日-8月18日在瑞士琉森湖边Senar别墅创作此曲 。此曲于同年11月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公演 , 由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挥 , 拉赫曼尼诺夫弹奏钢琴 , 费城管弦乐团伴奏 。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 , 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 , 其中一段行板(Var.18)被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又译时光倒流七十年)採纳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中 , 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 , 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 , 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 , 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对比影片音乐主题 , 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 , 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 , 《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 。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 , 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 , 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 。所以 , 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创作背景拉赫曼尼诺夫尊崇古典浪漫传统 , 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 , 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 , 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 , 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 , 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 , 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 , 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