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村庄


我与村庄

文章插图
我与村庄《我与村庄》是俄裔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于1911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 。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我与村庄】《我与村庄》是夏加尔初到巴黎的成名作 。画面的背景是典型的俄国农舍和堂的塔顶,记忆着艺术家故乡的风景 。画面採用了立体主义的分割法,所有的物象都被分割成了不同的形状组合在一起 。一个人与乳牛的侧面脸庞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他们好像正在亲切对话,充满了温馨和默契的神态 。色彩的运用也很大胆和强烈,绿色的人脸、白色的眼和嘴巴以及深红色的背景和黑色的远方,看上去色彩饱满、对比强烈,有一种热烈和醒目的力量,很好地村託了画中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 。
基本介绍中文名:我与村庄
外文名:Thorp and I
作者:马克·夏加尔
规格:纵192cm,横151cm
现收藏地: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创作年代:1911年
画作类型:布面油画
画作内容
我与村庄

文章插图
我与村庄画面採用了立体主义的分割法,所有的物象都被分割成了不同的形状组合在一起 。一个人与乳牛的侧面脸庞构成了画面的主要组合部分,他们好像正在亲切对话,充满了温馨和默契的神态 。乳牛的脸上一个农夫正在挤牛奶,一个红色的大拇指般宽阔,像条路一样的形状伸在画中间,一个扛着长镰刀的农人正在上面大步向前走去,前方一个倒立的妇女好像正在为谁指路 。画面远处有几座房子,其中有两座是倒立的 。画面下端是一棵小树,有着闪闪发亮的树枝 。创作背景夏加尔出生于白俄罗斯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儘管童年生活坎坷,然而家乡淳朴善良的乡亲、虔诚的信仰、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村风光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都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深刻的印象 。这童年记忆中无法割捨的浓浓乡情,构成了夏加尔创作的水恆主题 。1910年他到巴黎后,接触了印象派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绘画风格,深受启发 。在绘画的技巧上大有长进,可是他依然迷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用掌握的绘画技巧,按照自己记忆中家乡的景物创作了这幅画 。艺术鉴赏主题画面上的一切都是夏加尔记忆中故乡的物象,这些物象通过画家心灵的重新发现,水乳交融地组合在一块儿 。画中的男子就是画家本人,他把自己对家乡虔诚和怀念的思绪化作了守望的雕像,永远看护着自己的故乡 。他的颈上悬挂着的十字架,是他渗透到灵魂深处的宗教情结的见证 。他是怀着沉甸甸的感情来描绘这幅画的,但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梦幻和天真的赤子情怀,那倒立的人、房子以及这种种奇妙的组合,似乎让观看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也许这就是画家心灵中的故乡,那是一种把灵魂与故乡交融在一起了的情怀 。构图在画中夏加尔把立体主义的构图风格运用得十分娴熟,但他把这种分割的物象赋予了一种默默的深意和情怀,不像毕卡索笔下的那样的冷冰冰,甚至充满扭曲和恐怖的影子 。色彩此画色彩的运用也很大胆和强烈,绿色的人脸、白色的眼睛和嘴巴以及深红色的背景,黑色的远方,看上去色彩饱满、对比强烈,有一种很热烈和醒目的力量 。很好地衬託了画中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 。名家点评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家李新生《美术鉴赏论》:画面被组织在圆形分割的色彩中,富有透明的光感 。形象按主观比例随意放大和缩小,时空穿插而形象重叠,好像万花筒中的世界,根本就不合理,却实在符合温柔的怀旧之情 。后世影响画中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上的表现手法,是对西方传统绘画一般只能描绘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法的突破 。重要展览1912年,夏加尔拿出包括《我与村庄》等四幅作品参加了巴黎独立沙龙画展,从而奠定了他在巴黎画界的地位 。画家简介马克·夏加尔(1887~1985),俄裔法国画家,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出生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的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 。从小受到了俄罗斯和犹太民间艺术的薰陶,曾在彼得堡的几所艺术学校学习 。1910 年到达巴黎,受到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绘画风格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风格 。代表作有《我与村庄》、《生日》、《绿色的提琴手》、《七根手指头的自画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