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节


追节

文章插图
追节【追节】追节,是準女婿在节日前一天向未来的老丈人家送节日礼物的一种礼仪,按照其风俗有这幺几种物品是必须送的:竹凉蓆一床、扇子若干(依女方家庭成员数定,有多少人就得送多少把扇子)、阉割过的大公鸡一只、粽子一匹(一匹10个),其它物品可以随意,所以今天好多準女婿们都忙着準备这些,明天就该去“追节”了 。这追节礼仪準女婿们只有结婚后才能免掉 。
基本介绍中文名:追节
地点:重阳
记载:《南宫县誌》
性质:民间专门用来传递结婚信息的礼仪
简介乡村的重阳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比如追节 。嘉庆四年《束鹿县誌》说:九日,女家作枣糕馈婿,曰“追节”;道光十一年《南宫县誌》上也说:以面、枣蒸糕,谓之菊花糕,献祖先,亦以送婿家,谓之追节 。名称意思为什幺把花糕送到女婿家,叫追节?一种说法是,追节是“追姐”的变异,琢磨琢磨,不是没有道理 。在坝上一些地方,早先跟追节相类似的习俗是“各家班女归宁”,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风俗追节,就是民间专门用来传递结婚信息的一个礼仪 。乡下的青年男女们因为文化活动有限,加之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大家在一起劳动的机会又大大地减少了,所以,自由恋爱必须得有人牵头,当这样的媒妁之言大功告成时,双方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确定下了恋爱关係后,男方就得以办定婚酒的形式向人们予以公布 。此后,父母们别的事情该省的则省、该略的则略了,全由两个当事人去为之 。惟有一件事父母们是必做的 。这就是结婚前的追节 。其实,追节并不繁杂,就是男方父母觉得小孩子们已经到了结婚的火候了,并準备在下一年的端午节前办婚事时,就利用这一个端午节,让母亲陪着儿子,上一篮粽子,拎上一提鸭蛋(隆重和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加上几斤肉和挂麵等凑足八样礼),到女方家去以示告之 。若女方家父母承允了,则全部收下礼物,如不承允或因其它原因不能肯定回复时,亲家们又是面对面的不好直接回,就适当的退回一点粽子,使双方不至于面子上过不去 。如果今年“追节”不成功时,来年还得如法炮製,不然,到时候真的想办喜事了,要是不太省事的女方父母,就会以没追节为藉口,多多少少的出些难题给男方 。意义追节,在乡间虽是一个民间习俗,但也体现出了亲戚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礼道 。它可以使女方及父母有一个充足的思想準备和物质準备,更是帮助人们调理生活秩序,做到办事计画为先,避免措手不及或因为办事缺乏统筹考虑,而造成的举债与不周 。其他中秋节是旧时“追节”(指自定婚后男方按节馈送礼物与女方)习俗的演变重阳节在民间还有“追节”赠糕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