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娜佩


欧阳娜佩

文章插图
欧阳娜佩【欧阳娜佩】欧阳娜佩,是21岁的北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深圳升逸酒店的实习生 。2009年6月13日凌晨3时左右,欧阳娜佩从中兴花园旁边的一栋8层宿舍楼顶跳下身亡 。欧阳娜佩跳楼之前有一好姐妹也在相同地方,跳楼身亡,知情者称,升逸酒店苛刻的管理制度,遥不可及的工作,最终使欧阳娜佩自杀 。
基本介绍中文名:欧阳娜佩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去世年月:2009年6月13日
跳楼前兆她被跳楼女同事触动欧阳娜佩是北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2009年1月初,受学校派遣,欧阳娜佩等12名学生到深圳昇逸酒店实习 。深圳昇逸酒店约有500名员工,员工宿舍楼在中兴花园旁边的一栋8层宿舍楼 。正式报到后,欧阳娜佩等大学生也住进该栋员工宿舍楼,并安排在同一套房间 。深圳昇逸酒店公关部贾经理介绍,公司提供有3个不同的实习岗位,分别是水疗区、客房部及中餐厅的服务员,吉林来的大学生轮流学习 。6月10日晚10时左右,深圳昇逸酒店一名女员工阿丽(化名)一路哭喊,踉踉跄跄冲上8楼宿舍楼楼顶 。阿丽在围栏上停留了片刻,就跳了下去 。急救医生赶到查看后,宣布阿丽当场身亡 。悲伤的情绪很快在整栋宿舍楼瀰漫,阿丽的死也深深触动了欧阳娜佩 。不断有领导打电话过来,询问欧阳娜佩是否出事 。而当时欧阳娜佩趁着混乱偷偷溜出房间,远远望了一下阿丽的尸体 。返回宿舍后,欧阳娜佩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默默流泪,还自言自语:“她解脱了!”跳楼而亡昇逸酒店员工李先生回忆,13日凌晨3时左右,他在宿舍突然听到“啊”的一声惨叫 。他慌忙起身往外看,只见一名女孩赤身裸体趴在楼下一动不动 。李先生以为是女同事被人欺负了,连忙跑下楼去,发现女孩全身都是鲜血,马上打电话报警 。不久,几名中年男女跑下来,情绪异常激动,搂抱着女孩痛哭流涕 。警察到现场时,女孩已气绝身亡 。事发前的深夜,欧阳娜佩的父亲、老师和同学还陪她聊天,一直聊到次日凌晨2时多 。之后,她悄悄打开宿舍门,溜到楼顶,径直跳了下去 。她的父亲听到响声,意识到出事,马上从楼上冲下去,但为时已晚 。原因初探工作苦待遇差压力大扛不下欧阳娜佩性格内向、和同事较少沟通 。6月初,欧阳娜佩突然出现异常,每天发獃,还莫名地大哭大闹,甚至三天三夜不睡觉 。酒店发现后及时控制,对她实行带薪休假,派她的8名同学进行24小时监护,并通知学校和家长来酒店处理情况 。6月7日,北华大学的老师到达酒店 。6月8日,欧阳娜佩的父亲到达酒店 。在酒店工作人员陪同下,家长和老师带着欧阳娜佩到康宁医院精神康复中心治疗 。经医生诊断:欧阳娜佩不用住院,只需出院观察 。6月12日,北华大学又有3名老师抵达酒店 。6月12日晚上,4名老师和欧阳娜佩的父亲一同陪她聊天到13日凌晨1时多,凌晨3时竟出现意外 。欧阳娜佩他们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但昇逸酒店安排他们做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服务员工作,每天端茶送水、收拾整理内务 。而且,昇逸酒店的人手特别紧张,经常是一个人要乾三四个人的事,每天从早忙到晚,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幺苦干着,拿到手的待遇却不到服务员的一半,只有可怜的四五百元 。昇逸酒店管理苛刻,稍微出一点差错就要被罚款甚至除名 。欧阳娜佩多次抱怨称她忍受不了 。她在校区域网路写道:“一些阴暗的东西在这里能够亲身看到听到……还没有出来时,老师就给了忠告:学校跟社会是两回事,理论跟现实是有距离的……虽然也试着暗示自己在社会潜规则面前表现得自然大方些,但每每在遇事时,又会因为小小清高的心理,不能屈服……”有人说,由于她与所谓的潜规则格格不入,随着实习结束的临近,她的心理瞬间崩溃,最终走了极端 。昇逸酒店称,公司在等候警方调查结果,从发现欧阳娜佩异常到事发当晚,他们一直控制得很好 。延伸阅读瑞典研究发现 工作地点的自杀行为更具传染性研究人员发现,假如一个家庭中有成员自杀,那幺这种自杀的风险,不管是对这个家庭的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都会显着上升 。但是这项研究也表明了,假如男性有一个或者更多的工作伙伴在上一年自杀时,他们的自杀风险也会上升 。以自杀的人数为基础,根据统计的情况,可以归纳为这样的现象,工作场所出的自杀事故比家庭中出现的自杀事故更能推动人们的自杀 。这项研究显示了人类间两倍多的自杀可归咎于“传染效应”,这种效应有来自工作场所的,也有来自家庭的 。传染性自杀有前兆 让快乐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在有关自杀的心理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一直备受关注 。每一个自杀的人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周围至少5个人,使其长时间难以摆脱心理阴影,而且极易产生模仿心理 。但是从大量案例分析,许多人在实施自杀行为时,内心其实充满矛盾,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自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言行有诸多异常,如常与亲友探讨关于“活着没有意思”的问题,或经常独处,长时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 。这些表现都是他们向外界有意无意发出的暗示和求救信号 。如果社会能提前捕捉到这些信号,为救助者提供机会接触美好事物,让快乐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悲剧原本是可以儘量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