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绩墓石刻


萧绩墓石刻

文章插图
萧绩墓石刻【萧绩墓石刻】南朝梁雕刻 。位于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的开阔平地上 。为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石刻 。石兽被称做辟邪,头上无角,体长三点七米,宽一点五米,高三点四八米,体形庞大,体态平整,装饰朴实,雕刻雄浑,自成天趣,是中国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最宏伟的一处 。其集中体现了梁代民间雕刻家的艺术造诣 。
基本介绍中文名:萧绩墓石刻
地点:镇江句容市
人物:梁南康简王萧绩
高:3.48米
简介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的句容市,南倚茅山,北濒大江,赤山湖横陈城西,宁镇山脉透迤境内,地势高坦不一,山川纵横交错 。这里,不仅物产丰饶,特产多样,而且名胜古蹟很多,除宝华山诸胜迹外,其它还有南朝梁代陵墓石刻更为令人注目 。在句容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的开阔平地上,雄踞一对庞大的石兽,其形似狮,故人称其为石狮子 。石狮后面不远处还有一对石柱,这就是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 。石兽这对石兽与帝墓陵前头上长角的石天禄、麒麟不同,头上无角,称作辟邪,特用于王侯墓前 。这是古代统治者等级差别的一种标誌 。“辟邪”,是辟除邪物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尊奉的神兽,安置于墓前作为侍卫与仪仗 。这对辟邪翘首昂视,姿态雄伟壮美,巨口张开,口中露出两颗显赫的牙齿,自口中伸出的长舌垂至胸际,上唇两端叠隆,正中圆鼻突冗,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下面颈项短粗肥壮,头顶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圆形的凹沟 。胸膊前挺似圆鼓,两边刻有捲曲的毛纹,线条轻盈流畅,身长双翼;翼上鳞纹清晰明朗,粗壮有力 。鳞纹后面衬有鸟翅纹,简洁疏朗,顺着羽翅略往上翘,流畅伸展 。四肢硕大粗壮,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脚向前,取其对称 。足分五爪,形似狮状,骨节历历分明 。长尾下垂抵基座,呈勾拳状向内捲曲,整个形象是似作使气用力,跃跃欲试,昂然作迈步前行状 。华表石兽后面的一对石柱,亦称华表,系由三部分组成,柱首罩一圆盖,成仰复莲花座,是梁代盛行的装饰 。座上立有一个辟邪,前肢腾跃,昂首朝天,张口似作吼叫,形态逼真 。这种莲花装饰,显然与当时印度佛教在中国盛行有关 。柱身中部,圆柱形,柱周围雕成爪棱形条纹,计24条 。柱身的上部嵌有一块小方石神道碑额,额上文字为阴刻,笔划清晰 。碑文是“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分三行,每行七字 。两柱的碑文相同,均由外向内起读,取其对称 。字型端正娴雅,是典型的南朝书法 。石柱正中雕饰一兽面纹 。上是一圈绳纹,下接一圈为双龙戏珠的纹饰图案,形象非常生动 。下部柱座上刻有两条蜥蜴 。整个石柱形制别致,颇具江南典雅优美的特色 。特色萧绩墓石兽体形虽然庞大,但在雕刻时加衬了羽翅,今有不觉其体态大而重,而有振翼欲飞之感 。柱身下面又刻有中国固有吉祥之兽的柱基,这表示要保持了祖国的民族艺术 。又在刻有爪棱形态文的石柱上,盖着印度式的莲花圆盖,这又表示了在保护民族艺术的前提下,还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加以融合贯通,从而创造出更美、更新的艺术作品,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结晶 。今天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