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

文章插图
蒲江雀舌【蒲江雀舌】蒲江雀舌,四川省蒲江县特产茶叶,中国地理标誌产品 。蒲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这一重要的茶叶生产带,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加工茶历史悠久,所产茶採用茶树嫩茶加工,其新发的嫩芽形状如鸟雀的舌头,很细小,称为雀舌 。这种雀舌茶叶因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品质上乘,香高味爽 。曾连续三届获得“中茶杯”一等奖,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蒲江雀舌
产地名称:四川省蒲江县
地理标誌1:地理标誌证明商标
地理标誌2: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19号
批准日期:2008年10月31日
产地环境蒲江县独特温暖气候使蒲江雀舌成为“早市名茶” 。蒲江气候特徵为:常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4℃,10℃以上年积温5119℃,无霜期302天),日照少(≤1122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1280毫米),浅丘山(海拔550—630米),早春有效积温高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蒲江为全中国闻名的商品性“早市名茶”最适产区,同时也奠定了“蒲江雀舌”的品质特色及商品优势,“蒲江雀舌”茶分别比“蒙顶名茶”、“龙井”和“碧螺春”早上市10—15天和20—35天 。良好土质奠定了蒲江雀舌优越自然品质 。蒲江土质的宜茶性强,以黄紫壤为主,保水透气,土壤结构好,矿物质丰富,酸硷度适宜(pH=4.5—6.5),腐殖质层达15厘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微量元素镁、锌等含量丰富 。以上良好土壤条件奠定了鲜茶叶具有持嫩性强、香味物质丰富的优良品质,对蒲江雀舌香气馥郁高长、汤色碧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等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良好栽培规範确保了蒲江雀舌的质量安全 。蒲江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II级标準,茶园远离都市,无任何污染 。茶园地貌特徵为浅丘、低山,森林覆盖率达49.16%,生态条件优越 。蒲江地势差异明显,林茶交替,形成了对病虫害的“生态阻隔” 。茶园集中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茶园生物防治、绿色栽培和统一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了蒲江雀舌的质量安全 。总之,独特地域条件造就蒲江雀舌质量特色 。(蒲江茶叶种植基地图集)製作工艺蒲江雀舌原料有严格要求,採摘时间必须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树品种必须是中小叶茶树;採摘标準必须是单芽,且要求“九不採”,即:雨天不採,偏瘦不採,单芽不採,风伤不採,虫伤不採,开口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芽不採,过长过短芽不採;茶芽必须当天交到茶厂,贮运过程通风透气,不能发热 。蒲江雀舌传统製法为手工製作,工艺複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最佳化,逐步探索开展了部分工序的机械化加工,实现了机械加工和关键工序人工作业相结合的独特加工工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质量更加稳定,同时,传承手工提香技法、手工精製技法,确保其独特的品质特徵不变 。(蒲江雀舌茶叶加工场景图集)历史沿革蒲江县始建于公元554年,古属“临邛”管辖,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就有历史文献记载 。其中“雀舌”茶早在唐代,即名扬四海 。据陆羽(公元733-804年)撰写的《茶经》记载:“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号” 。“临邛数邑”即指临邛郡管辖的临邛(邛崃市)、蒲江、大邑等县 。“火前”茶,指在清明节前两天的寒食节(禁止用火)之前採摘的嫩茶,其新发的嫩芽形状如鸟雀的舌头,很细小,称为雀舌 。“蒲江雀舌”便由此而得名 。这种雀舌茶叶因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品质上乘,香高味爽,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称颂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曾游历成都等地,喜爱雀舌茶,经常“添炉烹雀舌” 。《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从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他喜爱的是形如鹰嘴的雀舌茶 。唐代诗人郑谷,《崃中尝茶》诗:“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前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五代时,前蜀翰林学士毛文锡着有《茶谱》:“雀舌,…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 。…散茶之最上也 。”据记载,蒲江雀舌早在宋代就开始入贡,主要产于白鹤寺及大塘铺一带 。(《巴蜀文化》329页)(白鹤寺位于蒲江县城北、大塘铺即大塘镇),相传南宋学者魏了翁入朝为官,喜爱蒲江雀舌茶,此后蒲江雀舌选为贡茶 。他所着的《邛州先茶记》后被载入《中国茶经》,特别讚美蒲江雀舌茶 。公元1736年-1796年的乾隆年间编撰的《蒲江旧志》,在其卷一物产篇记载了蒲江出产蒲江雀舌,其中写到“蒲江雀舌,春取茶芽如雀舌所造” 。清代,蒲江雀舌产销两旺,品质提高,据记载,“蒲江吡邻蒙顶、东南诸山茶产亦亚之” 。其采于春日:雀舌,俗称细毛尖,味甚细、味甘芳,煎如碧乳(光绪《蒲江县乡土志》) 。民国时,有34家茶厂产“蒲江雀舌”,其中陈家营(即成佳镇)17家,大塘铺13家,寿安3家,西来1家 。新中国成立后,蒲江茶业得到恢复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名优茶市场需求扩大,蒲江雀舌产销两旺,并成为四川名茶,进入21世纪,“蒲江雀舌”实现清洁化流水线,规模化生产,质量更加稳定,市场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四川名茶的标誌性产品 。(蒲江雀舌茶叶贸易)品质荣誉“蒲江雀舌”茶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其外形“芽头饱满匀整,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色泽翠绿光润;其内质,香气馥郁高长” 。汤色嫩汤清澈,滋味醇和、嫩绿明亮,为茶中珍品 。随着“蒲江雀舌”的品质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到2009年,形成了“绿昌茗牌”、“嘉竹牌”、“了翁牌”、“蜀涛牌”、“绿典牌”、“朝阳湖牌”、“潘沟绿茗牌”、“绿雨春牌”等系列知名品牌 。其中2个茶叶产品获得了四川名牌产品称号,6个茶叶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绿昌茗牌”茶叶还获得了四川十大名茶和省着名商标称号 。“蒲江雀舌”连续三届获得“中茶杯”一等奖,2008年10月,成为国家地理标誌保护产品,是成都市唯一的国家地理标誌保护茶叶产品 。2009年12月,“蒲江雀舌”成功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2010年,“蒲江雀舌”成功注册地理标誌证明商标,2011年,“蒲江雀舌”品牌价值达9.12亿元 。(蒲江雀舌成品茶及沖泡效果)生产情况21世纪初始,蒲江县依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範带动和机制创新,茶产业发展成效显着,被评为“国家级茶叶标準化建设示範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範县”、“四川省出口茶叶生产示範基地”、“四川省茶产业强县”和“成都市茶叶产业牵头县”,在“2010首届中国採茶节”上,蒲江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绿茶之乡”荣誉称号 。蒲江县位于川西60万亩茶叶基地的核心区域,201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GAP认证面积12万亩,2011年产茶1.2万吨,茶叶产值8.5亿元 。在生产基地建设方面,蒲江在中国首创了“茶园託管经营”模式和“统防统治”管理模式 。託管经营模式就是以农民专合组织为主成立茶园託管公司,茶农将自己的茶园交由託管公司管理,託管公司按加工企业生产要求实施管理,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投入品管理和技术规範问题 。统防统治管理模式就是以建立茶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为核心,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採用“三优两免一补一返”(即优惠提供农资、优先收购、优价收购、免费技术培训、免费病虫害防治)等激励措施与茶农建立合作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规模化、种植标準化、加工集群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产业化经营方面,到2012年,蒲江茶叶拥有加工企业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拥有茶叶蒸青生产线4条,名优茶生产线5条,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加工茶叶能力2万吨 。全县茶叶行业协会2个,茶叶专合组织16家 。蒲江通过整合茶叶加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使生产原料配置更加最佳化 。并通过金融、土地、项目、品牌等资源的整合,不断改进茶叶加工技术,更新生产设备 。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签约基地,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茶叶加工业集约集群发展 。同时,积极鼓励茶叶生产企业引进世界一流的茶叶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能力 。绿昌茗、嘉竹、蜀涛、了翁等几大茶叶龙头企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蒲江县按照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要求,依託蒲江良好的自然资源,打造以成佳镇为中心,总面积10平方公里,以生态茶园观光、茶事活动体验、乡村美食品尝、现代农庄经营、茶文化感受等内容为主的川西茶文化旅游区 。通过实施川西南茶叶交易中心项目,到2012年首期建成100亩集茶叶交易、涉茶产品展示、质量检测检验、流通信息共享、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市场 。同时,蒲江按照国家AAA级景区标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建设“蒲江雀舌”茶文化观光休闲区 。大力发展以茶园休闲观光、体验农事为主题的生态茶园和乡村酒店,发展特色餐饮农家乐,通过引会办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提升蒲江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如一年一度的“中国採茶节”、“蒲江雀舌”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集产业交流、专业论坛、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内容为一体,吸引国内外和周边城市居民观光旅游,形成了日接待游客近万人的旅游规模 。(四川蒲江“2010首届中国採茶节”图集)(“蒲江雀舌”形象代表选拔赛图集)地理标誌基本信息项目内容产品名称蒲江雀舌产地範围四川省蒲江县所辖行政区域地理标誌种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19号批准日期2008年10月31日专用标誌使用蒲江雀舌地理标誌产品保护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蒲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质量技术要求(一)茶树品种 。选用福选九号、名山白毫(131)等中小叶无性系良种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範围内海拔550m至630m,土壤pH在4.5至6.5之间,有效土层大于60cm,在0cm至4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0%,地下水位100cm以上 。(三)栽培管理 。1、育苗:茶苗採用无性繁殖,扦插育苗 。种苗选用生长健壮、根系正常的1足龄茶苗 。2、种植规格:双行条植,每667㎡(亩)≤7000株 。3、茶树修剪:新建的幼龄茶园採用三次定型修剪,投产茶园採用轻、深修剪及台刈等方法,培养最佳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4、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基肥每年每667㎡(亩)≥300公斤;追肥每年不少于3次,每667㎡(亩)≥100公斤 。5、病虫害防治:採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採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採摘要求 。1、採摘时间:每年早春,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即可开园採摘 。採摘到穀雨时结束 。2、採摘标準:鲜嫩单芽 。3、採摘方法:手工提采 。4、採摘要求:不採雨水露水芽叶、紫色芽叶、病虫芽叶,不带鱼叶、鳞片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摊放→杀青→摊凉→理条→摊凉→人工辉锅→摊凉→人工提香→摊凉→精製整形→包装入库 。2、工艺要求:(1)摊放:摊放厚度为3至5cm,摊放时间4至8小时 。(2)杀青:杀青温度100℃至120℃,杀青时间1至2分钟,杀青叶含水分60%至65%为宜 。(3)摊凉:薄摊自然冷却或鼓风摊凉 。(4)理条造形:锅温90℃至110℃,理条造形至茶叶含水12%至15%时出锅摊凉 。(5)人工辉锅:锅温80℃至90℃,以抓、磨、挥、带、抖等手法相结合,待茶叶水分降至7%至8%时出锅摊凉 。(6)人工提香:锅温100℃至110℃,手工炒至茶叶成翠绿色,手捏茶叶可成粉末时便取出摊凉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芽头匀整,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色泽绿润;香气清香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匀整 。2、理化特徵:水分≤7.0%,总灰份≤6.0%,水浸出物≥35.0%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名片图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