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 司马长风


现代作家 司马长风

文章插图
司马长风(现代作家)【现代作家 司马长风】司马长风(1920~1980),原名胡欣平,别名胡若谷、胡灵雨 。笔名严静文、司马长风 。原籍辽宁瀋阳,出生于哈尔滨 。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和文学系 。1949 年初到香港定居 。与友人创办香港友联出版社,,主编《祖国周刊》《东西风》《大学生活》《中国学生周刊》《儿童乐园》等刊物 。曾任《明报月刊》编辑及执教于香港树仁学院和浸会学院,教授文学和历史 。1980年赴美省亲,病逝于纽约 。主要着作有长篇小说《鹂歌》《海茫茫》,散文集《乡愁集》,文学史着《中国新文学史》,历史着作有《毛泽东评传》《周恩来评传》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司马长风
原名:胡欣平
别名:胡若谷、胡灵雨
原籍:辽宁瀋阳
人物生平司马长风曾说他的本行是政治思想史,“一生最好的廿年时光用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政治、经济制度”,儘管“一九五四年文学与兴趣开始迴转,偶尔写些散文,读文学作品,但是仍被政治思想的巨石压得喘息维艰 。”这里道出了他个人兴趣与学术选择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显然又联繫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不过,儘管作者说他从童年和少年时代开始就兴趣文学,其人生态度和文学的价值取向却是情感主义的 。他有一本散文集,就取名为《唯情论者的独语》,认为权力、地位和名声等,“若一旦与情感冲突时,我就毫不犹豫,弃之如粪土 。”这种“唯情论”,显然影响了他的写作,不仅散文的写作,而且也在他以《中国新文学史》为代表的文学批评着述的取捨、判断和叙述语气中体现出来 。在香港,出版过新文学史的,原也不止司马长风一人,李辉英于1970年,就出版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东亚书局1970年7月初版),但这本文学史,与其说是严肃的学术着作,不如说是一本粗糙的文学史讲义 。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却是一本“痛感五十年来政治对文学的横暴干涉,以及先驱作家们盲目模仿欧美文学所致积重难返的附庸意识 。为了力挽上述两大时弊”的“一部最初的中国新文学史”,——这当然不是司马长风对大陆王瑶《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以来的着述视而不见,而是认为“大陆出版的新文学史,千篇一律,都依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基準,以政治尺度代替文学尺度,根本文不对题 。”实际上,这部文学史追求的是一种反对“政治对文学的横暴干涉”的目标:“第一,这是打碎一切政治枷锁,乾净以文学为基点写的新文学史 。”应该说,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 。譬如,作者为了满足自己“反载道始,以载道终”的基本叙述观点,在介绍“文学革命”(1915-1918)之后,把新文学的发展划分为“诞生期”(1918-1920)、“成长期”(1921-1928)、“收穫期”(1929-1937)、“凋零期”(1938-1949),以植物的生长现象,比喻複杂的文化现象,就失之简单笼统 。特别是把1938-1949年这段时间称为“凋零期”,认为“这个时期赶上两场毁灭性的战争:抗日战争(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国共战争(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在战争风暴中,百业俱告残破,娇贵的文学花果,自然也随着凋零 。”这是简单的社会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不是实实在在从文学现象的全面把握中得出的结论,在方法论上与庸俗的意识形态批评如出一辙 。看得出来,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出于对“政治”暴力的不满又受着它的牵制,这种“力挽”政治干涉和盲目模仿欧美文学“两大时弊”的冲动,与他的“唯情论”一拍即合,其情感主义的取捨与判断就更加明显了 。譬如小说,他盛讚郁达夫的《沉沦》的美在鲁迅小说之上,“《沉沦》辞藻的悽惋生动,情意的真挚纯粹,当时文坛确无人能及 。即使鲁迅也不行 。鲁迅的文字比郁达夫凝鍊、冷隽,但是从审美眼光看,不过是一把晶光发亮的匕首;可是郁达夫的词藻,尤其《沉沦》里的词藻,则如斜风细雨中的绿叶红花,不但多采,并且多姿 。”又如诗歌,不仅忽略了围绕在胡风身边的诗人群,书中所提出的诗例,大多是简单抒情想像、语言与形式都较表面化的二三流作品,甚至把沈玄庐的《十五娘》当成了新诗诞生期“最优美的一首诗”,而对新诗史上真正的好诗,常常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提出后无话可说,简单引些同代人的评语或加上几个空洞的形容词轻轻打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