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波拉诺( 三 )


罗伯特·波拉诺

文章插图
1977年 , 波拉诺来到欧洲 , 在那里以流动劳工的身份虚度了十年光阴 , 成为被现代社会摒弃的诗人 , 并染上了毒瘾 。直到90年代初 , 波拉诺结婚并当了父亲 , 才决心戒毒 , 写小说来养家 。波拉诺早期专注诗歌 , 40岁后转向小说创作 , 1998年 , 《荒野侦探》的出版使他跻身西班牙语一流作家 , 2004年出版的《2666》是他最后一部小说 , 英译本长达898页 , 分5个部分 , 讲述了在一个墨西哥小城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采访人员、警察、杀人犯、复仇者、罪犯和游客的故事 。《时代周刊》将《2666》评为2008年最佳小说 , 《纽约书评》称讚《2666》是波拉诺“最杰出的作品” , 而法国《读书》杂誌评论道:“每一页 , 读者都会惊叹这位标新立异的作家可以把所有文学样式包裹在一个眩目而谜样的故事中 。毫无疑问 , 许多读者将会发现可以对《2666》进行各样的诠释 。这纯粹是一个天才的巅峰之作 。”再没有人比罗伯托·波拉诺自己更适合描述这不可思议的成功了 。然而 , 非常不幸的是 , 他已离开人世 。2003年 , 波拉诺因肝病去世 , 他当时已是西班牙语世界最着名的作家之一 , 但是在英语世界里 , 他仍然不为人所知 。波拉诺一生潦倒 , 在巴塞隆纳郊外定居时 , 他以洗盘子 , 做清洁工等职业为生 。生命的最后十年 , 贫病交加的波拉诺加紧创作 , 出版了4部短篇小说集和10部长篇小说 。文学是否可以有意义地叙述自己熟知的反叛、流亡和吸毒生活?这是贯穿波拉诺创作生涯的最大疑惑 。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作家 , 他们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 , 滑向时间和地理的缝隙 , 隐遁或销声匿迹 。在他看来 , 文学是一种无助、没有尊严和不愉快的冲动 , 就像抽菸 。他怀疑文学总体上是扯淡 , 将失败者的苦难、幻想理性化 。但他们又只有通过写出杰出的作品才能获得拯救 。波拉诺死后 , 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文并获得巨大荣誉 , 《2666》的英文版译者娜塔莎·威默代替波拉诺接受了这个追授的荣誉 , 她在接受採访时表示 , 波拉诺曾经说过“追授”这个词听起来像是“罗马角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