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兵书


古代十大兵书

文章插图
古代十大兵书【古代十大兵书】古代十大兵书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十大兵书 。介绍了兵书的年代,作者,兵法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古代十大兵书
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
介绍了:兵书的年代,作者,兵法等 。
《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今存13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画 。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準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迴,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採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着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 。《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穀、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 。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 。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着无疑,系在孙膑着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着尚无充分的证据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
古代十大兵书

文章插图
《孙膑兵法》吴子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着 。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着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託 。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 。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採取应变的措施 。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 。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 。质量高的标準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 。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 。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 。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着,普遍认为是后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 。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着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 。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