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下辖村 石桥子村


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下辖村 石桥子村

文章插图
石桥子村(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下辖村)【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下辖村 石桥子村】石桥子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西l2公里,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 。地处平原地带 。南隔汶河与牛泉镇接壤,村东是小辛庄村,西邻鲁西村,北以泰莱高速公路与何家庄为界 。人口720人,219户,耕地828亩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石桥子村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地理位置:山东省莱芜市方下镇
人口:720人
历史沿革据桥头碑记载: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王姓建村,村南小河上有五孔石桥,以桥名村石桥子 。起初,居民以刘、毛二姓为多,后毛姓渐衰,最后不知所终,今全村8姓,以王、亓两姓居多,居民大多为明朝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聚 。民国初年,全县划为10个区,石桥子属第十区;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石桥子初属新甫县;1944年夏,随鲁西区划归莱芜县;1945年10月,三县合併,全县划为13个区,石桥子属鲁西区;1951年3月,莱芜县各区由按地名称呼,改为数字称呼,石桥子属第四区;1955年10月,区名改用地名称呼,第四区复称鲁西区;1958年3月,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新形势,县委撤区并乡,撤销鲁西区,同时建立鲁西乡,石桥子属该乡管辖;1958年10月,石桥子属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方下人民公社、鲁西公社合併,称为方下人民公社 。之后,方下公社更改为办事处、镇,隶属关係未变 。岁月洗礼石桥横贯村东义和沟 。唐代,义和沟四季长流,那时沟东大辛庄建有大圣寺,香火非常兴盛,村西又邻鲁西大村,石桥子是交通中间站 。唐太宗时期,村人在义和沟上建桥,桥墩用大石块砌成,共四座,桥面用厚石板铺成,因石块宽度不等 。每孔桥石板数不尽相同,因而就成为“五孔二十三桥板”之奇观,这在我国桥樑史上实属少见 。所以,石板曾一度闻名遐迩 。据传,走南闯北的石桥人,所到之处,只要说自己是石桥子人,人们便以“石桥有几孔几桥板”的问题来验证 。石桥曾一度为新泰至淄博的交通要道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推动了石桥工商业的发展 。宋代时期,冶铁、制陶业发达 。村中有宋代冶铁遗址,出土有瓷罐、铁硫渣等物 。石桥建成后,桥头两端店铺也应运而生 。清顺治年间,有王姓、马姓两家旅店小有名气,有“石桥子开店一沙毡”之说 。同时,石桥子又是强盗经常出没的地方,一些有钱大户和富商经过此地时,总是提心弔胆,生怕遭劫,所以有“宁走九江口,不从石桥子走”的说法 。石桥曾经过战火的洗礼 。抗战时期,鲁西村是日军的一个据点 。日本军火和粮草运输都必须经过石桥 。1944年,八路军攻打鲁西据点,为切断日军军需供应,阻止日军溃逃,村民配合八路军将石桥桥板掀掉一部分,每孔剩一块,为彻底消灭盘踞在鲁西占据的日伪军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莱芜人民掀起了保家卫国、保卫胜利果实的参军运动 。1946年冬,有10名青壮年报名参军参战,石桥子村民在石桥上举行欢送仪式;1947年,为支援莱芜战役,石桥子也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中,石桥上车轮滚滚 。风土人情石桥位于石桥子村东南,横跨义和沟下游,桥长14.5米,始建于唐朝 。抗战时期,桥板拆掉一部分,每孔仅保留一块 。解放后,又恢复旧貌 。1965年,因防洪需要,桥面灌浇水泥,在桥底仍可查清桥板数 。石桥子人头脑灵活,经商意识强 。从过去的旅店,到现在的刘家杂货店、王家油果铺、亓家煎饼铺、王家挂麵房、王家养猪厂、吴家生姜代购处生意红红火火,此外,还有一支由40多人组成的废旧物品回收队伍 。他们每天早上乘车进城,傍晚又搭车回家,收入不菲 。过去的说法是石桥子人精明,但富不了家 。解放前也只是有几户土财主,很少有常年僱工,与邻村鲁西相比,逊色不少 。解放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村民生活仍落后本地平均水準 。到80年代初.经营日用小百货的王增祥拥有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 。从此,石桥子变化日新月异 。十年后,村里安上了电话,黑白电视机拥有率达75%,并出现了彩色电视机 。2000年,成为电话村,电话基本普及,其它高档家电走进寻常百姓家 。期间,村庄布局也不断变化,1999年实行旧村改造,通开了南北街、东西街,硬化了路面 。沿路两边,店铺林立,甚是红火 。石桥子村自建村以来就重视文化教育,清代不少人获取功名,出现过文举、武举 。1954年建起了国小堂 。1978年重修校舍 。1986年新建国小14间,合班并校后改建成高标準幼稚园 。尊师重教的风尚,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自1977年至2002年,先后有54名学生考取了大中专 。1990年至2002年,国小入学率和国中毕业率均保持100% 。重要人物一、烈士英名录王万玉 (1946年牺牲)吴钦增 吴乃亮 王德祥 亓瑞有 郭金斗 (1948年牺牲)二、历任村支书1947年-1956年 王万军1958年-1960年 王万军1960年-1964年 亓瑞增1964年-1976年 王万军1976年-1981年 王银祥1981年-1983年 王宗太1983年-1986年 王银祥1987年-1990年 刘永升1990年-刘永平三、历任村主任1946年-1950年 王万军1950年-1959年 刘道武1960年-1962年 亓瑞增1962年-1964年 时润清1965年-1966年 刘 武1966年-1976年 王万军1976年-1979年 王银祥1979年-1981年 王宗太1981年-1983年 王银祥1983年-1987年 王成海1987年-1990年 刘永平1990年-2001年 王月明2002年1月-刘永平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高占华 原泰安市(县)武装部部长经济发展石桥子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1999年以前以粮食、大麻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结合“农业学大寨”,北部长埠岭土地治理,土地得以平整,部分土地成为水浇田 。1999年全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石桥子人利用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水源,大面积引进种植西瓜、生姜、大蒜 。凭藉便利交通,以村庄规划为契机,新修南北大街一条,直通泰莱路 。在村北大街两旁,建成五个温室大棚,作为示範园,种植蔬菜 。到2000年,发展为11个,2002年,温室大棚扩展到泰莱公路以北,已达30个 。如今,80%的家庭以温室大棚为依託,走发家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