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州


循州

文章插图
循州循州主要包括今天的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区 。惠州城、龙川县佗城镇曾先后作为其治所 。
民国廿五年(1936年),设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今兴宁、梅县、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 。
【循州】解放后(1950年),原惠州地区改称惠阳地区;原循州地区行政驻所迁驻梅城,又以旧驻所(兴宁)、新驻所(梅城)各取一字,改称兴梅专区,后演变成今天的梅州市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循州
地域: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
治所:惠州城,龙川佗城
地位: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沿革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荆州刺史部桂阳郡南部置始兴郡,纳入广州刺史部管辖;即今韶关市、南雄市、始兴县、翁源县、仁化县、英德市、佛冈县等地 。东晋鹹和六年(331年),析南海郡置东官郡,郡治在今深圳市南头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东部置义安郡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析东官郡置梁化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合併始兴郡、梁化郡、东官郡、义安郡置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北),以境内有循江得名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始兴郡改设韶州、东官郡废入番州、义安郡改设潮州,仅留原梁化郡地仍为循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龙川郡设为循州总管府,管辖韶州、潮州、循州等三个州,即唐初岭南六管之一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循州总管府,原循州总管府辖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归广州总管府 。五代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改名祯州,仍治归善县,辖循州之海丰县,河源县、博罗县、归善县 。循州移治雷乡县(今广东龙川县佗城) 。循州辖境缩小,领雷乡,兴宁,长乐三县 。元至元十三年循州升为路,二十三年复降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惠潮嘉道改置为潮循道,治潮安县 。民国廿五年(1936年),设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辖今兴宁、梅县、龙川、大埔、蕉岭、和平、平远、连平、五华等9个县;因行政驻所兴宁县为原循州旧地,故而通称循州地区 。另外,以惠州为行政中心,设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新丰(今属韶关市)、龙门、东莞、宝安(今深圳市)、海丰、陆丰、紫金、河源、博罗、惠阳等10县 。解放后(1950年),原惠州地区改称惠阳地区;原循州地区行政驻所迁驻梅州,又以旧驻所(兴宁)、新驻所(梅城)各取一字,改称兴梅地区 。以后惠阳地区主要为惠州市所继承,兴梅地区演变成今天的梅州市(含丰顺;不含河源、龙川、连平、和平) 。史料记载循州,海丰 。上 。开元户九千五百二十五 。乡,元和户二千八十九 。乡十五 。三秦南海郡地,汉平南越,复置南海郡,今州即汉南海郡之博罗县也 。梁置梁化郡,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为名也 。大业三年改为龙川郡,武德五年复改为循州 。州境:东西九百入十三里 。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广、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 。西北至东都取广、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 。北至虔州一千五百里 。东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 。西至广州水路沿泝相兼四百里,陆路三百五十里 。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蚺蛇胆,甲香,藤器,鲛鱼皮 。元和贡:罗浮柑子,蚺蛇胆,藤箱,大甲香,小甲香,水马,大鱼睛 。管县六,归善,博罗,兴宁,海丰,河源,雷乡 。归善县,中下 。郭下 。本汉博罗县地也,宋于此置归善县,属鄣郡 。梁属梁化郡,隋开皇十年废梁化郡,以县属循州 。长山,在县东南一百里 。寅山,在县东北十五里 。多出茯苓 。南海,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县四十步 。归善故城,在县东北七十里 。梁化故城,在县东南八十里 。博罗县,中下 。东南至州三十里 。本汉旧县,属南海郡 。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 。二汉立名不一,自吴以后,复为博罗 。罗浮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 。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 。故曰罗浮 。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彦伯记 。浮水,出罗浮山 。河源水,东自归善县界流入,南去县一百步 。兴宁县,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也,晋于今县西三里置兴宁县,属东莞郡 。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六石山,在县西南三里 。循江,西自河源县界流入,西去县五十里 。兴宁江,南去县一百八十里 。海丰县,中下 。西北至州五百里 。本汉龙川县地,东晋于此置海丰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循州 。南海,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山,在县北五十里 。河源县,中下 。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 。本汉龙川县之地,齐于此置河源县,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属南海郡 。隋开皇十年改属循州 。龙穴山,今名龙川山,在县东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经县东,南去县二百步 。龙川故城,在县东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 。秦龙川县也 。秦南海尉任嚣疾,召龙川令赵佗,授之以政,即此处也 。雷乡县,中下 。西南至州六百里 。天授二年,广东都督陈崇业奏置 。南临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