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六 )


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文章插图
川剧变脸崇拜白虎是巴人稟君蛮遗留下来的习俗 。《后汉书》说:“稟君死,魂魄世为白虎 。巴氏以虎食人血,遂以人饲焉 。”《蛮书》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 。”这种以人来祭祀白虎,把白虎当做祖神的习俗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崇拜,相沿甚久,从汉代以来就已流传了 。源于巴人的土家族长期保留着白虎崇拜之俗,称为“坐堂白虎”,是土家族不可战胜的保护神 。至今四儿童爱戴虎头帽,就是这种崇拜的流风遗韵 。考古发掘也有印证 。三星堆遗址出土有金虎饰和铜虎饰,巴蜀铜兵器上的巴蜀图语符号常常有虎形和虎纹,着名的传世铜器虎纽于,其纽为虎形 。由此看来,不仅巴人视白虎为主神,连蜀人也有虎崇拜之习 。川西地区还普遍流行着石崇拜,石崇拜分为两种:一种是羌人的白石崇拜 。据传羌戈大战时,羌人先祖受到 天神的指点,以白石打败了彪悍的戈基人,使羌族得以有生息繁衍的环境,故把白石视为天神加以崇拜 。这种 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种是古蜀人的大石崇拜 。从蚕丛居于限山石室起,石头就与蜀人有不解之缘 。“石室”乃垒石而成,至今眼山地区仍有石垒碉房和高大石碉,因而古蜀先民对服山之石有一种大石崇拜 。成都平原上不产巨石,多从服山运来作为蜀王墓前的墓誌石表,杜甫有《石笋行》专门说明石笋的来历和用途 。至今成都平原上尚有支机石、天涯石留存,还有五块石、五丁担、石镜、飞来石等遗蹟,均是大石崇拜的遗物 。今天在重新修饰过的成都府河和南河岸边,亦特地从岷山运来几吨重的巨石 100个,上携吟咏锦江诗词百首,置于片片绿地之中,就是为再现古蜀大石文化,承袭其传统特色而有意识设定的,现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 。巴蜀盆地内的最流行的年节古俗是汉族的习俗,它与中原地区的民俗在内涵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它的不同 之处 。由于巴蜀从来是四方移民移人之地,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移民,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使巴蜀盆地内 的民俗带有兼容南北,并蓄东西的複合型特点 。所谓“一方之会,风俗分杂”(《周书·辛庆之传》),正是 巴蜀民俗特色的生动说明 。岁时节令有春节过年、清明上坟、灯会、花会、端午食棕子、划龙舟、中元祭祖、 中秋吃月饼等等,均与中原地区相似 。但其中也有巴蜀自己的特色 。例如,春节贴春联之习就起源于巴蜀 。后 蜀时,孟超自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贴在宫门上,代替过去贴桃符、郁垒,这是我国春联之始 。大年初一到成都武侯祠游喜神方,烧第一柱香,称为“头香”,即以为吉利,这也是成都特有之俗 。正月初七 人日游草堂是从晚唐兴起的巴蜀特有习俗,其俗源于杜甫与高适之间的人日诗话 。上元二年(761 年)高适寄 诗杜甫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为纪念杜甫,人 们便选择人日这一天游览杜甫草堂 。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为草堂撰有一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 来”,就是记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元宵灯会起于唐时 。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现灯,有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葱寺的水灯,从此形 成极富特色的成都灯会 。宋陆游曾有诗写成都灯会盛况:“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作为古俗,成都的灯会与灯市都在元霄前后,灯市的繁华不亚于灯会的璀灿 。清人有竹枝词写灯市:“城隍庙前灯市开,人物花枝巧扎来 。高挂竹竿求主顾,玲戏机巧斗新裁 。”又有竹枝词写灯会:“看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 竹马全 。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彩莲船 。”灯会与灯市相结合是成都 独有的特色 。除了成都之外,四川各地几乎都有灯会,发展到今天,已经 以其多姿多彩驰名海内外 。四川灯会以成都灯会历史最悠久,以铜梁灯会的纸扎龙灯工艺最精湛,而自贡市的“国际恐龙灯会”则以其规模大、门类多、花样新而为四川之冠,已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为四川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成都花会源于唐代的花市,以后历代相沿 。赵祥《成都古今集记》说:“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农辟圃卖花,陈列百卉,蔚为香国 。”到明清时,花农逐渐集中于青羊宫,每年二月十五日定期开市,至今犹然 。端午节龙舟之习,巴蜀与中原相同 。但在唐宋时期,蜀地的划龙船是在三月三日,后来才改为五月五日 。清明上坟之俗起于西汉,巴蜀一直流行至今 。过去西蜀地区在这一天要卖欢喜团,小商贩以各色炒米作团,用线贯串,叫“欢喜团”,这是巴蜀不同于中原之处 。巴蜀节令习俗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俗好众人参加的游乐,“西蜀游赏之盛甲于天下”,并且其游赏习俗常常同各种艺术表演相结合,“倡优歌舞,娥瞄靡曼”,体现了蜀人重文学儒雅之风的特色 。例如每年四月十九日院花夫人诞日举办“浣花大游江”,这就是自唐代以来成都独有的习俗 。这一天倾城出动,锦江舟接樯衔,两岸彩棚连座,十里不断 。地方官带头出游,叫做“邀头”,百姓人家则自带座具“邀床”,因此这一活动又叫“邀游” 。巴蜀地区从来就是多族共居,故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葬俗,而且至今可见 。中国境内为巴蜀所独有的船棺葬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巴蜀人所实行的特殊葬俗,都是以实用的或仿製的独木舟为棺,在盆地内从东的重庆市到四川省西部的蒲江、川北的广元和成都市内,都有发现 。在这些船棺葬中所发现的丰富遗物是研究巴蜀先民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重要资料 。石棺葬是指竖穴土坑中用石板或石块砌成的棺状墓葬,分布于四川省西部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雅等江、金沙江流域,滇西和西藏东部也有发现 。其时代大约相当战国秦汉时期 。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都有独特的内涵 。根据文献记述加以对照,石棺葬应是以窄都夷和冉 夷为主的西南夷系各族的墓葬 。在川西南安宁河河谷盆地一带分布着一种用巨大石块修筑的墓葬,称为大石墓 。其时代相当于战国到汉初,应 是邛都夷的墓葬 。在山崖或者岩层中开凿洞穴为墓室的崖墓曾经十分广泛地流行于巴蜀地区,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特色 。俗称“蛮洞”,往往是几十座聚集在一起,分布密集,错落有致,有多重墓室 。墓门、墓壁、墓棺上往往雕刻画像和图案 。其时代从东汉至明清历代都有,主要在汉代 。最着名的是乐山市凌云山的麻浩崖墓,其画像石反映汉代蜀地生活习俗,有极高价值 。悬棺葬是利用岩壁裂缝或在岩壁上凿孔架设棺木,离地面悬空放置,临崖望之,危乎殆哉,十分险峻 。悬棺葬从我国东南江浙到西南重庆、四川、贵州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分布 。但无论从分布面积之广、时代延续之长、类型之丰富複杂、保存之好这几个方面来看,四川的悬棺葬在我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四川悬棺葬早的从战国时期开始,晚的一直到明代,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三峡区域,其族属与古代的巴人和僚人有关 。另一片分布于珙县、兴文一带,系古代的 人墓葬,属 人系统 。珙县悬棺至今保存完整,蔚为奇观,已经成为巴蜀旅游文化中的一个着名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