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四 )


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文章插图
彝族火把节重庆和四川这种民族分布格局是经过几千年的交流融合、迁徙定居、相互依存、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 。在长期的民族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巴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巴蜀人的特色 。这一过程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是一致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的一部分 。从古及今,凡从外地入蜀的文化人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蜀人、蜀地均与其它地域有所不同 。西晋裴秀的《图经》说巴蜀是“别一世界”,杜甫人蜀称蜀人为“新人民”,认为蜀地“异俗嗟可怪” 。抗战时期入蜀的学者有感于古蜀国文化遗物的特异 ,提出了“巴蜀文化”的专门概念 。这些都说明组成巴人、蜀人的民族成分和它们的习俗确有其特异之处 。对巴蜀人而言,这叫做“个性”,对文化习俗而言,这叫做“川渝味” 。今天重庆和四川的汉民族已经过历史上多次的变易,它的最初来源可追溯到古蜀人和古巴人 。古蜀人,特别是古蜀国的主体民族蜀族,很早即与中原地区有文化上的同源关係 。《世本》、《史记》和《华阳国志》等史籍 均认为蜀之先源于黄帝,是黄帝族降居若水(雅砻江)和岷江上游的昌意——高阳一系的后裔 。岷江上游乃至 雅砻江一带,从先秦开始便是氐羌系的民族所居,也是氐羌系民族从北向南迁徙,乃至濮越系的民族从南向北 迁徙的走廊地带 。这一带至今仍是藏、羌、彝、普米等藏缅语系民族的大本营 。黄帝之子昌意是同这一带的蜀 山氏联姻的 。氐羌系的夏禹也是高阳氏之后,“禹兴于西羌”,也是兴起于这一带而同巴地的涂山氏联姻的, 直到夏末,桀还与岷山二女碗和琰保持着部族联盟关係 。蜀的始祖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也是在阳山上 游兴起的 。汉代的蚕陵县,即今叠溪,就是蚕丛氏的根据地 。根据史书的说法,蚕丛氏逐步南迁,到灌口(今 都江堰市)出现了第二个蜀祖柏灌氏 。发展到鱼凫氏时代则已进人成都平原,今温江县有鱼凫城故址 。取代鱼 凫氏的杜宇氏 大概是南方朱提(音si,今云南昭通)的濮系族北上与江源(今崇州市)土着结合而成的 。开明氏则是荆楚人溯江北上到成都平原,因善于治理洪水而以禅让方式取代了杜宇氏 。由此可见,古蜀人族团的形成是岷江上游的氐羌系与南方成都平原的濮越系长期交融的过程 。秦灭巴蜀以后至秦汉之际,蜀人又逐步融入到了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中来 。
四川、重庆的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文章插图
广汉三星堆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伟大创造的结晶 。出土的青铜立像,大眼、直鼻、方颐、大耳,头上戴冠 。据研究,其体质形象与青铜人面像B、C两型的“棱形鼻樑” 形象,有北蒙古利亚小种族的特徵,属现今藏缅语族的先民氐羌系的民族 。从它在三星堆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看,它应是蜀国境内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蜀族的形象 。而以“蒜头鼻”为体质特徵的青铜人面像A型,则具有南蒙古利亚小种族的体质特徵,应是蜀国境内与蜀族结盟的民族抑或被统治民族的形象,应当是属于现今壮侗语族的先民濮越系的民族 。直到成汉时期,成都出土的成汉墓陶涌,其面像仍与三星堆一致,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繫 。巴人中的凛君蛮、板循蛮来源很古,也应属于百濮系统,后来都逐步融人盆地的汉族中,其中的一大支则成为今土家族的先民 。大约在隋唐时期,今天四川地区各民族大体形成 。他们与汉民族一样,都是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 。到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内的汉族与盆地周边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格局逐步突显出来,成为今日四川和重庆民族分布布局的雏型 。藏族在四川境内有80多万,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藏族的族源是多元的,主要来源于古代的羌人 。今川西北高原上,从汉到唐有越 羌、白马羌、广汉羌、参狼羌、武都羌、旄牛羌等大小不 同的羌族部落,是四川藏族的主要族源 。四川藏族地区称为东部康区 。“康”是藏语“喀木”(即“边地”) 的音译 。今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西藏的昌都一线,历来是康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核心地区,是连线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枢纽 。由于康区位于西藏的东南边缘,使它成为汉藏文化接触交融和内地与西藏经济贸易频繁往来的通道,是甘、青、川、滇通行的民族走廊中众多民族南下北上迁徙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由于康区位于东部巴蜀文化与西部西藏文化交汇的位置,因而又构成了四川藏族在经济、语言、文化上不同于其它地区藏族的特点 。这里,历史上有过数度繁荣的“茶马互市”,被誉为第四条丝绸之路——“麝香——丝茶之路” 。这里的宗教文化也很有特色,喇嘛教的各种教派并存,有寺庙800多个 。既有驰名中外的格鲁派三大印经院之一的德格印经院,又有本波(黑教)的最高寺院和学府的土多寺、着名的宁玛(红教)寺院噶拖寺、噶举(白教)寺院八帮寺 。这里藏族的民居和服饰,既与西藏藏族有共通性,又带有 自己的特色 。牧区有广阔的草地,还有锅庄和氂牛群,农区则有田野中的青棵和酥油茶 。举世闻名的《格萨尔王传》长篇叙事诗就流传于四川藏区 。锅庄舞和弦子舞是十分优美的舞蹈,唐卡壁挂是绘画艺术的精品,藏戏更是独具特色 。这里的康巴人养成了刚悍、粗扩、豪迈、勤劳的性格特徵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52万,大多居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的峨边与马边 。彝族的祖先是从西北高原南迁的羌人与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 。汉代的窄都夷、斯榆、冉 、昆明,唐代的白蛮和乌蛮,与后世的彝族有渊源关係 。安宁河谷是四川境内彝族长期的活动中心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建国前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奴隶社会形态,建国后逐步废除了奴隶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彝族文化有自身的特色 。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一般房层低矮无窗,其高楼式民居与瓦板式民居也很有特 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右斜襟的上装和多拓宽脚长裤,头顶留二三寸头髮一小块,称“天菩萨” 。头上裹以数丈长的青兰布包头帕,名日“英雄结” 。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带耳珠穿丝线 。女子穿多褶长裙 。男女外 出皆穿“擦尔瓦”披风,形如斗蓬 。宗教祭祖活动由毕摩主持 。彝族有自己的音节文字,称为文或罗罗文、毕摩文 。彝族有自己的曆法和天文学,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文学着作,如《勒俄特依》(创 世纪)、《玛木特依》(训世经)、《阿姆尼惹》(哭嫁歌)等均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