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

文章插图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为着名书法家陈白沙所始创 , 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以新会圭峰山特产茅草为材料製作而成 , 具有软硬适中、吸墨性好、富于弹性、书写流畅、坚韧耐用的特点 。尤因笔头没有笔锋 , 挥写时笔划中留有空隙 , 形成独有的“飞白” 。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
批准时间:2008年6月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Ⅷ-132
申报地区:广东省江门市
历史渊源2008年6月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

文章插图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图片2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 , 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陈献章) 。它是用茅草製造的江门特产 。茅龙笔是新会着名特产 , 畅销全国各地 , 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其发明者是广东大儒陈白沙先生 。白沙先生用新会圭峰山上的白茅製成茅龙笔 , 写出来的书法生辣野趣 , 刚劲有力 , 在当时蜚声全国 , 影响深远 , 有“岭南一人”之誉 。白沙先生对自己创造的茅龙笔感情甚深 , 尊称为“茅君” 。在他的诗中有赞茅龙笔之神奇的诗句:“茅君稍用事 , 入手称神工” 。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龙笔写字了 , 概叹曰:“长楫谢茅君 , 安静以待终 。”白沙先生现留下来的书法书迹很多 , 如《慈元庙碑》(石刻行书)、《“忍”字赞》(木刻行书)、《种萆麻》(纸本手卷 , 行草书)等 。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

文章插图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图片3数百年过去了 , 一把圭峰茅草扎成一支茅龙笔的民间绝技仍在侨乡大地上流传着 。如今 , 不仅在国内 , 茅龙笔和茅龙书法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也广泛流传 , 不少外国朋友甚至专程来江门寻访製作茅龙笔的民间艺人 。茅龙书法“独树一帜” , “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 , 然而 , 人们在讚赏茅龙书法的艺术魅力的同时 , 却不曾想到 , 茅龙笔从材料採摘到成笔全部靠人工完成 。数百年来 , 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 , 并凭个人的长期悟性和实践探索才能掌握 。随着时代的变迁 , 民间生产茅龙笔作坊越来越少 , 这一民间绝技的传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广东新语》有“茅笔”条载:“白沙喜用茅笔 , 所居圭峰 , 其茅多生石上 , 色白而劲 , 以茅心束缚为笔 , 作字多朴野之致 。”据传说 , 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讲学时 , “山居苦无笔” 。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 , 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看书 。忽见石头上一片白茅长得葱茏可爱 , 便伸手想折一株 , 却花了很大气力才折断 。他细看那靠近茅根的断口 , 露出一束柔软而富有弹力的白毛 , 竟与写字的毛笔十分相似 。他心中大喜 , 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 , 第二天拿出来晒乾 , 用木棰轻轻砸烂 , 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 , 去囊后再晒乾 , 扎成了一束做成笔 。他用茅笔蘸上墨水 , 吸墨饱满;他写了一个“笔”字 , 笔划硬朗 , 飞白生动 , 还带有刚阳之气 。白沙先生高兴极了 , 就美其名曰“茅龙笔” 。此后 , 白沙先生用茅龙笔独创茅龙书法 , 闻名海内外 。技艺传承70年代曾经在新会工艺厂以製作茅龙笔为生的钳叔和张瑞亨的手工大同小异 , 同样强调蚬灰腌草是关键一环 。茅龙笔坚韧 , 手感硬 , 使用寿命2年至20年不等 。买茅龙笔的都是熟人 , 或者是名家 , 一般初学书画的都不会使用茅龙笔 。茅龙笔的价格一般比毛笔贵。钳叔、张瑞亨和其他艺人一样 , 都不以做茅龙笔为生 。“做过茅龙笔的人都知道 , 卖茅龙笔很难挣钱 。”钳叔等人都说 , 如今 , 做茅龙成了业余爱好 , “不能靠它混饭吃 。”乐观的背后 , 很多艺人也提出了茅龙笔所遭遇的三个现实问题:首先 , 茅龙笔一直都是民间艺人製作 , 长期以来 , 茅龙笔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 , 世代相传 , 并凭个人的长期悟性和实践、探索、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 , 没有具体的研究记载;其次 , 茅龙笔生产费时费工 , 上山採摘茅草比较辛苦 , 製作过程又琐碎平庸 , 年轻人多数不愿意学;第三 , 茅龙笔的製作流程长 , 手工效率低 , 成本高 , 五邑仅有四五个人在从事茅龙笔生产 , 销量很小 , 难以推广 。但这个似乎信手拈来的发明,并不是偶有所得的野趣,而是他文化创造的自信和自觉 。这种精神在岭南血脉中的绵延,比起他留下的这种具体的笔,实在要珍贵得多 。这样看来,他制笔的技艺失传也就不是那幺可惜了,何况新工艺的茅龙笔已是方兴未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是一种“活”的文化 , 新会区成功获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2项 , 其中国家级的有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和蔡李佛拳等3项 , 省级的有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新会陈皮製作技艺、崖门海战流传故事、陈梦吉故事、小冈香製作技艺和新会古典家具製作技艺等8项 。新会同时建立了蔡李佛洪圣始祖馆、新会葵博园、冈州画院茅龙笔博物馆、新会古典家具博览中心、陈皮村、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等传承基地 , 定期举办活动和传承人技艺培训班 , 确保非遗项目得到更好传承 。茅龙笔历史据悉 , 白沙茅龙笔是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创造 , 至今已有500年多历史其製作技艺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茅龙笔书法有着“生辣野趣、刚劲有力、笔划硬朗、飞白生动”的特点 , 表现出一种雄强、恢宏、阳刚的正大气象 。在文化旅游方面 , 江门具备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 。据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 早在2007年 , 开平碉楼与村落便已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 , 侨批档案成为广东省首项世界记忆遗产;此外 , 开平碉楼和梁啓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沙茅龙笔製作技艺、荷塘纱龙等七项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江门侨乡嘉年华、侨乡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 。”技艺文化本届石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 有中国玉石奇石观赏石展销会、石艺创意大赛暨广东省民间石工艺精品展、广东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石艺古韵”摄影大赛展等 。其中 , 中国玉石奇石观赏石展销会主展馆面积1.2万平方米 , 共设展位380个 , 来自香港、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贵州等地的298家企业参展 。参加展销会的精品石艺品种丰富 , 涵盖各类玉石、石雕、石工艺品、端砚、观赏石、奇石、园林石、根雕、水晶、玛瑙、珠宝等与石相关联的工艺美术品 。纪念馆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 , 总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 是一座以保护明代古建筑群为主体的庭院式历史名人纪念馆 。该馆以建于明代的白沙祠和木石牌楼(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轴 , 正前方是白沙先生铜像广场和陈白沙纪念馆的新建牌楼 。牌楼内的用地範围均以围墙围绕 。白沙祠前的东西两侧 , 建有书画廊和碑廊 , 还有怀沙亭、讲学亭、文献亭、嘉会楼、旅游服务部以及荷花池、泮池等园林式建筑 。为弘扬白沙先生的茶文化 , 两侧的书画廊均设有茶艺馆 , 方便市民休闲品茗 。白沙祠的东侧 , 是陈白沙事迹陈列室的三个展区 , 常年展出陈白沙的事迹及墨宝等名片 。距白沙祠东北角约50米处 , 是一个建于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的陈白沙父母合葬墓 , 墓碑石白沙先生用茅龙笔书写的 。四周松柏长青 。白沙祠的西侧 , 保留了白沙故里的若干旧民居 , 民居内按民俗风貌布置居室家具 , 开闢为民俗展区 , 供游客参观 。在白沙故里的北端 , 建有小庐山碑亭及观景长廊 。绿草如茵 , 竹影婆娑 , 现已成为江门市民喜爱参观游览的江门市历史文化景点 。技艺荣誉本次複赛有来自珠三角地区的11所高职专科院校的12支队伍参加 , 江门职院组织编创的舞蹈《笔墨龙粤》以其独特的亮点、特色 , 优美的舞姿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赢得了现场观众、参赛队伍及评审的肯定 , 获得赛区一等奖 , 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伍一起夺得赛区进入决赛的两个名额 。《笔墨龙粤》是以江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为题材而创作的古典舞 , 展现了侨乡茅龙笔特有的特点 , 挥洒自如 , 意味深远 。江门职院参赛选手手握茅龙笔 , 配製韵致动率 , 展示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及经久不衰的魅力 。陈白沙与茅龙笔的故事距白沙讲学堂首次活动已经过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 对于第二课 , 不少人都翘首以盼 。白沙讲学堂在圭峰山绿护桃源景区开讲 , 活动得到了市民与游客的支持 。本次主题为“陈白沙与茅龙笔” , 特邀着名书法家陈福树老师作为主讲 。众所周知 , 圭峰山绿护桃源是陈白沙先生年轻时读书以及讲学的地方 , 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茅龙笔的发源地 。“陈白沙与茅龙笔”这一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融合 , 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陈福树老师书法功底深厚 , 对于陈白沙先生和茅龙笔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讲堂开始之初 , 陈老师就将陈白沙先生与茅龙笔的多个典故娓娓道来 。在绿护桃源优美的景色包围下 , 他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 , 让现场的大小朋友都沉醉其中 。光说不练当然也是不行的 , 陈老师现场进行茅龙笔书法展示 。不少书法爱好者更上前与陈老师一同探讨 。在场的小朋友也深深地被国学的魅力所折服 , 讚叹声不断 。恰逢儿童节前夕 , 陈老师鼓励小朋友用心学 , 大胆书写 。陈老师即兴而为 , 还现场增加书法比赛环节 , 小朋友们踊跃参与 , 情绪高涨 。“上课很开心 , 可以听到好多故事和知识 , 我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一幅字 , 要好好收藏 。”小学生毅毅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