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文章插图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凝聚态物理领域,量子霍尔效应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不同于量子霍尔效应,它不依赖于强磁场而由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 。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套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13年,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美国《科学》杂誌于2013年3月14日线上发表这一研究成果 。
基本介绍中文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外文名: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
学科:物理学
领域:凝聚态物理
发现时间:1980年德国科学家
名词解释量子霍尔效应,于1980年被德国科学家发现,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 。它的套用前景非常广泛 。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 。这是因为常态下晶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 。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 。”然而,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相当于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这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个人电脑和携带型计算机 。”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套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重要性1、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使得在零磁场的条件下套用量子霍尔效应成为可能;2、这些效应可能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可用于製备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 。科研历史理论计算得到的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的能带结构和相应的霍尔电导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文章插图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多年来该领域的一个非常困难的重大挑战,它与已知的量子霍尔效应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同时它的实现也更加困难,需要精準的材料设计、製备与调控 。1988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但是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能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 。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带领的团队与张首晟教授等合作,从理论与材料设计上取得了突破,他们提出Cr或Fe磁性离子掺杂的Bi2Te3、Bi2Se3、Sb2Te3族拓扑绝缘体中存在着特殊的V.Vleck铁磁交换机制,能形成稳定的铁磁绝缘体,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Science,329, 61(2010)] 。他们的计算表明,这种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在一定的厚度和磁交换强度下,即处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态 。该理论与材料设计的突破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兴趣,许多世界顶级实验室都争相投入到这场竞争中来,沿着这个思路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研究过程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06年, 美国史丹福大学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组成功地预言了二维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于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方向 。2010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方忠、戴希等与张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 。这个方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德国、美国、日本等有多个世界一流的研究组沿着这个思路在实验上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