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痓


柔痓

文章插图
柔痓【柔痓】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 。《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 。”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 。痓,谓骨痓而不随 。
基本介绍中文名:柔痓
类型:病名
起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
出处:《素问·气厥论》
拼音róu chì注解柔痓病名 。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 。《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 。”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 。痓,谓骨痓而不随 。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 。”②即柔痉 。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详该条 。相关文献柔痓摘要: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 。痓,谓骨痓而不随 。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
柔痉摘要: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 。”治用栝楼桂枝汤加减 。亦有因暑季感受
阴痉摘要: 。一作阴痓 。①指柔痓,即柔痉 。《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 。”参见柔痉条 。②痉病见四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珍本医籍丛刊摘要:阳 阳厥明厥 血脉黄歌 湿症黄歌 痓刚柔痓歌 伤寒四症相类歌 伤寒至捷法歌 对症诸
柔摘要:柔①柔软 。《灵枢·痈疽》:“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 。需其柔,乃石之者生 。” ②柔和 。《素问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摘要: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摘要:者,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痓.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痓. 太阳病
病可下证第七摘要: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即和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
柔刚摘要:刚,脉色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 。”参刚柔条 。作者
刚柔摘要:”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
病名1.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 。《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 。”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 。痓,谓骨痓而不随 。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 。”又,柔痓,当为柔痉 。指筋脉拘挛强直的病证 。痓乃痉字之误 。⑴《素问·气厥论》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简按:柔者,阴之义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 。名曰柔痓 。’成无己注:‘痓字,乃痉之误 。’盖肺属太阴,肾属少阴,肺移热于肾而发痉,故曰柔痉 。《活人书》云:‘柔痉,又云阴茎 。’是也 。马、张根据王注云:柔,谓筋纵而无力也 。《说文》:‘痉,劲急也 。’筋纵无力,何得云痉,于理太乖 。吴云:‘柔,多汗也 。’亦误 。”⑵《素问·厥论》云:“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痓’作‘痉’ 。”再,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柔痉’为误字,宜从《太素》作‘素痉’ 。素者,强直坚硬之谓,未练之丝之名 。未练丝不柔软,故转注为强梗之义也 。……盖‘素痉’者,刚柔二痉之总称,单曰‘痉’,又曰‘素痉’,是古昔之俗名耳 。”时贤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素问考义四十七则·柔痓》云:“考《说文》无‘痓’字,故一般说来,《黄帝内经》中除所谓‘运气七篇’者外,凡作‘痓’字者,皆为‘痉’之伪也 。……然‘痉’字古代行书写作‘痉’,与‘痓’字形近易伪,故中医药学古代典籍内‘痉’字多有伪为‘痓’字者 。如《灵枢·经筋第十三》中‘主痫瘛及痉’之文,《甲乙经》卷二第六载之即伪为‘主痫瘛及痓’;《灵枢·热病第二十三》中‘热而痉者死’和‘风痉,身反折’之文,《甲乙经》卷七第四、《太素·热病说》载之皆即伪为‘热而痓者死’和‘风痓,身反折’也 。《太素·经筋》所载‘主痫痸及痓’之文,杨上善注谓‘痓,警井反,身强急也 。’则为‘痉’字之音义,是其误乃在杨注之后也 。此文‘传为柔痓’之‘痓’,《太素·寒热相移》载之即作‘痉’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载‘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之‘痓’,《新校正》谓全元起本即作‘痉’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第二》载‘名曰刚痓’,林亿等注:‘一作痓,余同’ 。彼原文或注文必有一‘痓’作‘痉’,其‘痉’字伪为‘痓’又在林亿之后矣 。《脉经》卷八第二载:‘《平痓湿暍脉证第二》’,林亿等注:‘痓,一作痉’,等等 。此足以可证明在中医药学古典着作内,‘痉’字多被伪为‘痓’,而‘痓’字多为‘痉’之伪也 。然今人不识,竟误以为‘痓’、‘痉’二字无别也,岂不哀哉!……此文‘柔痓’之‘痓’,观上述可见其为‘痉’字之误,无疑 。至于其‘柔’字,王冰等注为‘筋柔而无力’,然‘筋柔’何必无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长有天命’ 。既长有天命,则‘筋柔’何以是‘病’?果为筋脉柔软无力,则其又何以见之于‘强急’之‘痉病’?吴昆等注援《伤寒论》‘柔痉’之义以释此文为‘多汗’,殊不知彼论‘伤寒所致’之‘太阳痉病’,以‘无汗’、‘有汗’分‘刚、柔’,而此则为‘肺移热于肾’之‘痉病’,无‘刚、柔’之分,何得训‘柔’为‘多汗’?此‘柔’字或为‘素’字之误 。《太素·寒热相移》载此文即作‘素’而曰‘素痉’,当是 。素,与‘索’字通,‘八索’又作‘八素’,可证 。是‘素痉’者,乃‘索痉’也,与《五十二病方》中‘婴儿索痉’合 。然其‘索’乃‘绳索’之‘索’,《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是‘转索’又‘紧’义,筋脉‘紧急’ 。则与‘强急’之‘痉病’相协矣 。”2.即柔痉 。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详该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