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等级体系

文章插图
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等级体系】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不同国家的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
基本介绍中文名:城市等级体系
划分标準: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划分城市等级划分(以城区人口划分)超大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巨大城市:500-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300-500万人口大城市:100-300万人口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小城市:20-50万人口微型城市:5-20万人口此外,遍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虽然人口未能达到设市建制的标準,但由于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工商业比较集中,也属于城市範畴的一种城镇型居民点 。城市等级划分(以城市影响力划分)世界城市:能全世界(或全球)配置资源的城市,也称“全球化城市” 。通常,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及腹地GDP总值达世界3%以上的城市,能发展为世界城市 。目前,纽约、东京、伦敦已建成世界城市;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有望在2030年建成世界城市,武汉、重庆有望在2050年建成世界城市(为了加速世界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必要将百公里範围内的非巨大城市区域划入这些城市,将这些城市设为直辖都,并赋予这些城市协调周边省市区的权力) 。国际化城市:能在国际上许多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也称“洲际化城市” 。通常,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城市及腹地GDP总值达3000亿美元以上的城市,能发展为国际化城市 。目前,芝加哥、大阪、柏林、首尔等已建成国际化城市;我国的北上广深和香港等已建成国际化城市,其它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人口2000万以上省区的省会城市均有望建成国际化城市 。(为了加速国际化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必要将百公里範围内的非特大城市区域划入这些城市;同时,将部分较发达的城市设为直辖市,比如:天津市、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等,并赋予其较大的创新试验权力)国际性城市:能在国际上部分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 。通常,城区人口500万以上、腹地较小的城市,以及人口2000万以上新省区的省会城市均有望发展为国际性城市 。(为了建设更多的国际性城市,离现有省会150公里以外(现省会及周边人口较密的,100公里以外)有2000万以上人口区域,应设立新省及新省会;新省会应设在:距现有省会200-300公里、有500平方公里以上连片平缓地(可建设街区)、地质条件较好(非强地震带)的地方;徐州、赣州、达州(开江)、宜宾、宜昌、信阳(明港)、桂林等地,均可设为新省会;同时,规划建设更多的高速铁路干线经过这些城市(形成“米”字型,至少是“十”字型),并在每个新省会建设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 。)区域中心城市:能在周边各城市和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 。通常,城区人口300万以上、腹地人口千万以上的城市均有望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 。地方中心城市:主要在本城市、本地区配置资源的城市 。通常,城区人口300万以下、腹地人口千万以下的城市只能发展为地方中心城市 。
城市等级体系

文章插图
城市等级影响城区人口5万以上,才有基本的生活服务业;城区人口20万以上,才有较好的生活服务业;城区人口50万以上,才有较发达的生活服务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才有较好的产业服务业;城区人口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城区人口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运输业,比如捷运和航空等,容易建成全国性大都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才能有较发达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业,容易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才会有较发达的全球化公共服务业,容易建成全球化大都市 。但是,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时,会发生城市病;城区人口超过2000万时,会发生较严重的城市病 。所以,最宜居的城区人口为300万—1000万;实力最强的城区人口为1000万—2000万 。城市等级体系特徵齐夫(G.K.Zipf)在其《人类行为和费力最小的原则》一书中,曾运用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一般特徵,并通过统计分析,推论出等级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型:式中:PR为第R级城市的人口规模,R为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q和K为常数 。上式中,q的取值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城市体系的不同结构,当q1时,表示体系中中小城镇占优势,城市首位度低,称为次位型分布;当q1时,表明大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高,称为首位型分布;当q=1时,表明体系内各级城市的规模为首位城市规模自然序列倒数的倍数;当q=0时,表示体系内各城市规模相等;表示体系内只有一个城市存在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根据1984年、1985年、1993年和1994年4年份的资料,对中国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回归分析,可求出各年份的幂函式分布模型从上述各回归模型看,城市体系中所选的最小人口规模标準对归结果有较大影响 。从各年份的结果来看,均以大于15万人口以上的回归模型相关程度高,值均小于相应的其它两组值,说明从大于15万人以上的城市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更趋于首位型,即城市的首位度趋于更高 。之所以造成上述的回归结果,与中国现行的设市标準相关 。中国设市标準以非农业人口10万人为其下限,但出于其它种种特殊原因,有一些设市城市的人口规模并未达到这一最低线 。所以在中国设市城市中,人口小于10万的城市数并不能真正体现实际上这一规模所具有的数量 。而用10万或15万人以上的城市来进行分析,更能反映出中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所具有的内在规律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运用与上述相同的理论模型和回归方法 。对中国分省区人口规模大于10万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统计回归,结果如表37 。根据齐丈理论模型中对q值的讨论以及表37的结果,这里对中国不同年份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徵进行归类:第一类q1,首位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高;第二类q=1,为均衡型分布,各级城市数量符合直线型分布;第三类q1,中间城市占优势,城市首位度低.为次位型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