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术语 练习曲


音乐术语 练习曲

文章插图
练习曲(音乐术语)【音乐术语 练习曲】“练习曲” 。这类曲子很多,仅19世纪欧洲作曲家就写有上千首 。一种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 。
基本介绍中文名:练习曲
定义:培养和提高演奏技巧的乐曲
写成的动机:依据单一的音乐
写钢琴练习曲:J·S·巴赫
简介他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里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带有“练习曲”性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统地写过一些钢琴练习曲,例如《12首超级技巧钢琴练习曲集 》,着名的钢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 。此外,象克拉莫、玛丽亚等人也写了不少练习曲,巴赫的《12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李斯特练习曲中非凡的想像力以及克拉莫等人为特定技术写的练习曲,都给了萧邦很多启示,促使他创作了27首钢琴练习曲 。他把其中24首分成两集,每集12首,编为作品10号和作品25号 。另外还出版了一卷没标明作品号的练习曲,起名为《三首新练习曲》 。萧邦把第一卷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献给了李斯特,因为萧邦认为李斯特是“自己作品的一个出色的解释者 。种类有两种:一种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 。M.克莱门蒂的《前奏曲和练习曲》与《通向诗国之路》(一译《艺术津梁》),是近代最早的钢琴练习曲 。继起写作钢琴练习曲的有J.B.克拉默、C.车尔尼、I.莫谢勒斯、H.贝尔蒂尼等人;写作小提琴练习曲的有R.克鲁采、P.罗德、N.帕格尼尼、D.阿拉尔、C.-A. de贝里奥等人 。F.F.萧邦的作品10和25,熔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炉,为音乐会练习曲的範例 。继作者有F.李斯特的《高级练习曲》,А.Н.斯克里亚宾的作品8、42、65以及C.德彪西的12首练习曲等 。代表作萧邦 练习曲
萧邦,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1832-1836年间的作品,1837年出版 。献给李斯特的夫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后来他们的女儿科西玛嫁给理查特·华格纳 。虽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时间写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来更像音乐作品,而不是一些技术难题的攻破 。第1首《C大调练习曲》,它明显地受到巴赫的影响,表现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调明朗、和声严谨、情绪庄重,接近“圣咏” 。所以有人玩笑地他称它为“逃跑的众讚歌”。第2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阶练习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灵活性及独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俄国着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称之为“忧郁的小情绪画” 。第3首《E大调练习曲》它的曲调优美速度徐缓,但又是一种触键练习,乐曲具有深刻的含义 。有一次,萧邦听他学生古特曼弹奏这首练习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国!”这句话使后人对他的这首练习曲有了开锁的钥匙,作曲家是怀着思念祖国之情而写出这支曲子的 。萧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 。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 。朴素的和声、“风笛式”不断重複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 。中段情绪起伏,带有戏剧性,使抒情的主题显得更为突出 。第4首《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4这是一首以练习重音为目的的练习曲 。手指速度的练习曲,複杂的右手,同时左手有很多大的跳跃 。钢琴家彪罗认为,“这是纯粹古典、典型的练习曲 。”第5首《降G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5,人们称之为“黑键练习曲” 。在这支曲子里,萧邦是第一次尝试性的、用有明确练习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题交给左手,而让右手持续地弹奏特定的练习音型(Etude-figure)好象是对主题进行注解 。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彪罗认为:“这是女人沙龙用的练习曲,令人感觉像是蛊惑着一般 。”细心听,动机的一再出现,的确像调皮的女人,不时搞点新花样,让人心里痒痒的却又无处发火 。第6首《降e小调练习曲》,夜曲形态的练习曲 。它是一首浪漫气息的哀歌 。包含有深沉的忧郁、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 。它的旋律如歌,但半音进行以及複杂的和声转换,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气氛 。第7首:《C大调练习曲》,类似托卡塔的练习曲,具有断奏的特色 。它的重点是练习右手的技巧 。高音声部用连音(Legeto)来弹奏,而低音声部要求用断奏(Stccato)旋律隐伏在连奏声部高音之中 。第8首:《F大调练习曲》,是练习曲中最辉煌明亮的一首,在音乐会上也很经常被演奏 。这支曲子左手是主题的主要演释者 。而右手用“练习”音型来修饰它 。全曲具有活泼的性格,四个结束和弦,从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传送到右手最高音,这是萧邦惯用的演奏手法,因为古典的琶音多是两只手同时进行的 。第9首:《f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难度极大的触键练习曲,强烈的悲愤之情以及尖锐的对比性,和李斯特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萧邦写这首练习曲时,还不认识李斯特 。这说明浪漫主义使他们内心是相通的 。第10首:《降A大调练习曲》 。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节奏 。乐曲情调是明朗的,开始它比较平稳,随着节奏的变化,就象波浪一般向前冲击,中间也出现几个和弦,就象是几片云彩,暂时挡住了灿烂的阳光 。此曲是同类型作品中最积极的一首 。有人说它达到了钢琴技巧的颠峰,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意 。彪罗认为此曲充满幻想的常动性格,除李斯特的《鬼火》外,没有其他的练习曲可以比拟 。第11首:《降E大调练习曲》,琶音练习曲 。大距离地伸张手指,是这首练习曲首要的技术目的 。同时,它也是一种“触键练习” 。因为,它的旋律不仅出现在高音声部也有时出现在其它声部 。另外,在这首练习曲里,从头到尾都要採用从左手低音传递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 。钢琴家哈聂卡对此曲评价:“纤细的蔓藤花模样,犹如吹进灵魂的吉他一样,它的和弦构成的丰饶使我们感觉到一种无穷无尽 。”第12首:《c小调练习曲》这是萧邦所作27首练习曲中,流行最广、最着名的一首,又称“革命练习曲”以下是它的产生背景 。1830年11月,萧邦离开祖国以后,自然非常关心祖国波兰革命事态的发展 。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怀念和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 。当萧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径德国斯图加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讯息,使他感到震惊 。并激起他极大的悲愤 。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他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 。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 。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左手将失望与愤怒表现于上下行音阶上,右手奏壮丽的八度 。全曲洋溢着热情和光辉,赋予了作品10号的12首练习曲一个戏剧化的、惊人的结尾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