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下辖村 西吴村

西吴村(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下辖村)【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下辖村 西吴村】地名含义
因古人发现有凤凰栖于梧桐树上 , 故名栖梧 , 后改为西吴 。
西吴村始祖吴龙涵 , 元至正年间(1350年)由浦边迁至本里 , 属延陵衍派黄龙支系 , 西吴村俱姓吴 ,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 明清属十七、八都 , 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屏南保 , 建国后 , 1956年属西吴区福林乡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西吴村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西吴村
着名景点:西吴村
类型:村庄
历史:600多年历史
历史沿革西吴村始祖吴龙涵 , 元至正年间(1350年)由浦边迁至本里 , 属延陵衍派黄龙支系 , 西吴村俱姓吴 ,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 明清属十七、八都 , 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屏南保 , 建国后 , 1956年属西吴区福林乡 , 解放初南侨中学曾迁至本村 , 曾建村粮站 , 1961年属龙湖公社西吴大队 , 1984年改为龙湖镇西吴村委会 , 明清时期曾有5人中过进士 。历史人文西吴村原名栖梧 。据传 , 栖梧村形成于西汉(新王莽)始建国二年(10) , 斯时中原士人吴礼不满王莽统治 , 与许宠、林仰、陈耀、张清等人结伴南渡入闽 , 吴礼卜居于此 。为求生存 , 招四方游民蓝、钟、雷、何、李等姓20多人于此垦殖 。据说在拓荒时飞出一对凤凰 。吴礼称其为凤穴 , 即广植梧桐 , 族人常见凤凰宿于梧桐树上 , 名即以"栖梧"取称 。唐代时 , 村民农工并举 , 民殷富 。宋庆元六年(1200)栖梧有345户 , 人口 1396人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 栖梧村遭官兵围剿 , 民居祠宇均被烧毁 , 民众纷纷外逃 。直至元至正十年(1350) , 安海浦边吴安然奉父龙涵之命入居栖梧 , 繁衍至今600多年 , 一族尽吴姓 , 为南吴八乡之一 。后来 , 因谐音俗称西吴;亦因兄回龙公在东 , 弟龙涵公后裔在西 , 故也称西吴 。地理位置西吴村委会系晋江市龙湖镇中等行政村 , 位于晋江市南部 , 秀丽的灵秀山南面 , 村对面的“乌猫埔”为晋江第二高地 , 东与洪溪村接壤 , 距衙口湾8公里 , 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 , 西与永和镇交界 , 北与石狮市中心相距7公里 , 南与福林村接壤 , 属丘陵地带 , 村前有大溪南北穿过 , 发源于灵秀山 。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 , 其中1355亩耕地(水田165亩、农地1190亩) , 辖3个自然村 , 9个村民小组 。旧西吴、新西吴、俱姓吴 , 苏厝村姓苏 , 全行政村1566人 , 517户 , 吴姓约占2/3 , 旅居港、澳、台和菲律宾的侨亲有300多人 。下属单位西吴村委会下辖三个自然村、村老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巡逻队、西吴国小校董会、基金会、慈善爱心援助站 , 西吴国小、幼稚园、卫生所、西吴佛委会、观音宫 。村容村貌西吴村党支部2008年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奔小康村、文明治安村、计画工作优异 。环村大道3.5公里 , 新建5层村委会大楼 。休闲运动广场将于2009年落成 , 连续三年计生合格村 。特产经济村中农作物有甘薯、大豆、花生为主 , 还有部分果林 。企业有製衣、塑胶、五金、石材加工等12家 。新的项目促进了农村的经济飞跃 , 总产值超2亿元 。村民人均收入早已超小康水平 。西吴村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 。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 用双手创造美好的将来 。交通运输西吴村在原来自行铺设3.5公里环村大道外 , 还由热心侨胞投资修建了连线石狮、永和的公路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下 , 新建的龙西公路贯穿村中 , 现已投入使用 , 通行十分便利 。旅游资源各自然村分别有新西吴面积广阔吴氏大宗祠及保全宫、旧西吴保灵殿及内厅塘、刺脚塘 。屹立于龙西公路边的宏雄壮观的观音宝莲花寺、苏厝的苏姑宫等 , 还有西吴始祖之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