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

文章插图
潮汕功夫茶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茶道 。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徵 。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
【潮汕功夫茶】喝功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
因潮汕历代称潮州,故也称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被混写成“功夫茶”,从而有被混写“潮汕功夫茶”或”潮州功夫茶“ 。
基本介绍中文名:潮州工夫茶
别称:潮州工夫茶
形成:明朝中期至清初
起源:唐宋朝代
地区:潮汕地区
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潮汕民系发祥地,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国语)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緻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製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沖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緻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沖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 。“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 。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 。(《茶经》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 。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 。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着·潮嘉风月·工夫茶》 。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着称 。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 。形成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 。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讚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州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州,如潮阳笛套音乐等 。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源,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 。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 。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着.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緻 。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 。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杯小而盘如满月 。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 。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沖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 。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沖沏过程程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后 。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緻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 。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 。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 。据考,宜兴紫砂壶的製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 。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沖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0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 。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製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沖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套用于紫砂壶的製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 。民国时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範围更为扩大 。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 。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 。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沖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 。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 。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 。详细介绍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